关于Y2Ti2O7是什么材料的信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Y2Ti2O7是什么材料,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有没有人知道电镀符号表,
中国机械CAD论坛 - 金属板料成形专版 - 金属电镀和喷涂表示方法
金属电镀和喷涂表示方法
(摘录标准:SJ20818-2002电子设备的金属镀覆与化学处理)
A1.1 金属镀覆表示方法:
基体材料 / 镀覆方法 . 镀覆层名称 镀覆层厚度 镀覆层特征 . 后处理
镀覆层特征、镀覆层厚度或后处理无具体要求时,允许省略。
例1:Fe / Ep.Zn7.c2C
(钢材,电镀锌7m以上,彩虹铬酸盐处理2级C型。)
例2:Fe / Ep.Ni25dCr0.3mp
(钢材,电镀双层镍25m以上,微孔铬0.3m以上。)
例3:Cu / Ep.Ni5bCr0.3r
(铜材,电镀光亮镍5m以上,普通装饰铬0.3m以上。)
例4:Al/Ap.Ni-P13.Ep.Ag10b/At.DJB-823
(铝材,化学镀镍磷合金13m以上,电镀光亮银10m以上,涂DJB-823防变色处理。)
A1.2 化学处理和电化学处理的表示方法:
基体材料 / 处理方法 . 处理名称 覆盖层厚度 处理特征 . 后处理(颜色)
若对化学处理或电化学处理的处理特征,镀覆层厚度,后处理或颜色无具体要求时,允许省略。
例5:Al/Et.A.Cl(BK)
(铝材,电化学处理,阳极氧化,着黑色,对阳极氧化方法,氧化膜厚度无特定要求)
例6:Al/Ct.Ocd
(铝材,化学氧化处理,生成可导电的铬酸盐转化膜)
例7:Cu/Ct.P
(铜材,化学处理,钝化。)
例8:Fe/Ct.ZnPh
(钢材,化学处理,磷酸锌盐处理。)
A2.1 基体材料表示符号,见表1:
表1 基体材料表示符号
材料名称 符 号
铁、钢、铟瓦钢 Fe
铜及铜合金 Cu
铝及铝合金 Al
锌及锌合金 Zn
镁及镁合金 Mg
钛及钛合金 Ti
塑料 PL
硅酸盐材料(陶瓷玻璃等) CE
其他非金属材料 NM
A2.2 镀覆方法、处理方法表示符号,见表2:
表2 镀覆方法和处理方法表示符号
方法名称 符 号 英 文
电镀 Ep Electroplating
化学镀 Ap Autocatalytic Plating
热浸镀 Hd Hot Dipping
热喷镀 TS Thermal Spraying
电化学处理 Et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化学处理 Ct Chemical Treatment
A2.3 镀覆层表示符号:
合金镀覆层,合金含量为质量百分数的上限值:合金元素之间用“-”连接;合金成分无需表示或不变表示时,允许不标注。
例9 :Al/Ap.Ni(65)-Cu(27)-P15
(铝材,化学镀含镍65%,铜27%,磷8%的镍铜磷合金15m以上.)
多层镀覆时,按镀覆先后,自左至右标出每层的名称、厚度和特征;也可只标出最后镀覆层的名称和总厚度,并在镀覆层名称外加圆括号,但必须在有关技术文件中加以规定或说明。
例10:Al/Ep.Cu10.Ap.Ni20.Ep.Au2.5.P
(铝材,电镀铜10m以上,化学镀镍20m以上,电镀金2.5m以上,钝化处理。)
例11:Fe/Ep.(Cr)25b
(钢材,表面电镀铬,组合镀覆层特征为光亮,总厚度为25m以上,中间镀覆层按有关规定执行。)
A2.4 镀覆层厚度表示符号:厚度数字标在镀覆层名称之后,单位为m,该数值为镀覆层厚度范围的下限,必要时可以标注镀层厚度范围。
例12:Al/Ap.Ni13.Ep.Ag15~18b
(铝材,化学镀镍m以上,电镀光亮银15~18m。)
A2.5 化学处理和电化学处理名称的表示符号,见表3:
对磷化及阳极氧化无特定要求时,允许只标注Ph(磷酸盐处理符号)或A(阳极氧化符号)。
表3 化学处理和电化学处理名称的表示符号
处理名称 符 号 英 文
钝化 P Passivating
氧化 O Oxidation
电解着色 Ec Electrolytic Colouring
磷化处理 磷酸锰盐处理 Mnph Manganese Phosphate Treatment
磷酸锌盐处理 Znph Zinc Phosphate Treatment
磷酸锰锌盐处理 Mnznph Manganese Zinc Phosphate Treatment
磷酸锌钙盐处理 Zncaph Zinc Calcium Phosphate Treatment
阳极氧化 硫酸阳极氧化 A(S) Sulphuric Acid Anodizing
铬酸阳极氧化 A(Cr) Chromic Acid Anodizing
磷酸阳极氧化 A(P) Phosphoric Acid Anodizing
草酸阳极氧化 A(O) Oxalic Acid Anodizing
A2.6镀覆层特征、处理特征表示符号,见表4:
表4 镀覆层特征、处理特征表示符号
特征名称 符 号 英 文
光亮 b Bright
半亮 s Semi-Bright
暗 m Matte
缎面 st Satin
双层 d Double Layer
三层 d -
普通* r Regular
微孔 mp Micro-Porous
微裂纹 mc Micro-Crack
无裂纹 cf Crack-Free
松孔(多孔) p Porous
花纹 pt Patterns
黑色 bk Blackening
乳色 o Opalescence
密封 se Sealing
复合 cp Composition
硬质 hd Hardness
瓷质 pc Porcelain
导电 cd Conduction
绝缘 i Insulation
无定形(非晶态) a Amorphous
低应力 ls Low-Stress
*注:无特别指定的要求,可省略不标注,如常规镀铬。
例13:Cu/Ep.Ni5lsAu1~2hd
(铜材,电镀低应力镍5m以上,电镀硬金1~2m。)
A2.7 后处理名称表示符号,见表5:
表5 后处理名称表示符号
后处理名称 符 号 英 文
钝化 P Passivation
电解钝化 Pi Electrolytic Passivation
磷化(磷酸盐处理) Ph Phosphating(Phosphate Treatment)
氧化 O Oxidation
乳化 E Emulsification
着色 Cl Colouring
热熔 Fm Flash Melting
扩散 Di Diffusion
除氢 Rh Removal Hydrogen
涂装 Pt Painting
封闭 S Sealing
防变色 At Anti-Tarnish
铬酸盐封闭 Cs Chromate Sealing
例14:Cu/Ep.Ag10b.At
(铜材,电镀光亮银10m以上,防变色处理。)
A2.8 电镀锌和锌合金以及电镀镉后铬酸盐处理表示符号,见表6:
表6 电镀锌和锌合金以及电镀镉后铬酸盐处理表示符号
后处理名称 符号 分级 类型 英 文
白色(浅)铬酸盐处理 c 1 A Clear Chromate Treatment
漂白铬酸盐处理 B Blanching Chromate Treatment
彩虹铬酸盐处理 2 C Iris Chromate Treatment
军绿色铬酸盐处理 D1 Olive Drab Chromate Treatment
黑色铬酸盐处理 D2 Black Chromate Treatment
例15:Fe/Ep.Zn15.c2C
(钢材,电镀锌15m以上,彩虹铬酸盐处理2级C型。)
A3.1 颜色表示符号,见表7:
颜色字母代码用括号标在后处理“着色”符号之后;也可以直接注明所需颜色。
表7 常用颜色表示符号
颜色 黑 棕 红 橙 黄 绿(军绿) 蓝(浅蓝) 紫(紫红)
字母代码 BK BN RD OG YE GN BU VT
颜色 灰(蓝灰、灰褐) 白 粉红 金黄 青绿 银白
字母代码 GY WH PK GD TQ SR
例16:Al/Et.A(S)18.Ec(GY)
(铝材,电化学处理,硫酸阳极氧化,氧化膜厚度18m以上,电解着色为灰褐色。)
例17:Al/Et.A(S).Cl(BK+RD+GD)
(铝材,电化学处理,硫酸阳极氧化,套色颜色顺序为黑、红、金黄。)
A4 独立加工工序名称符号,见表8:
表8 独立加工工序名称符号
名 称 符 号 英 文
有机溶剂除油 SD Solvent Degreasing
化学除油 CD Chemical Degreasing
电解除油 ED Electrolytic Degreasing
化学酸洗 CP Chemical Pickling
电解酸洗 EP Electrolytic Pickling
电化学抛光 ECP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化学抛光 CHP Chemical Polishing
化学缎面处理 CST Chemical Satin Treatment
化学碱洗 AC Alkaline Cleaning
机械抛光 MP Mechanical Polishing
喷砂 SB Sand Blasting
喷丸 SHB Shot Blasting
滚光 BB Barrel Burnishing
刷光 BR Brushing
磨光 GR Grinding
振动擦光 VI Viber
例18:Fe/SD
(钢材,有机溶剂除油。)
例19:Fe/SB.Sa3
(钢铁表面喷砂达GB/T8923规定的Sa3除锈等级,为钢铁件热喷锌、热喷铝前应达到的除锈等级。)
例20:Al/Mp.CST.Et.A(S)10.S
(铝材,机械抛光,化学缎面处理,电化学处理,硫酸阳极氧化,氧化膜厚度10m以上,氧化膜封孔处理。)
C 常用新旧涂覆标记对照表,见表9:
表9 常用新旧涂覆标记对照表(参考件)
镀覆和化学处理 旧标记 新标记
铝硫酸阳极氧化 D.Y Al/Et.A(S).S
铝电化学氧化 D.Y.DZ Al/Et.A(S).Ec
铝电化学氧化着黑色 D.YZ(黑色) Al/Et.A(S).Cl(BK)
铝导电氧化 H.DY Al/Ct.Ocd
铝砂面氧化 D.U3Y Al/Et.A(S)10st.S
铝件化学缎面处理 Al/Ct.CST
化学镀镍 H.Ni Al/Ap.Ni
镀银 D.Ag Cu/Ep.Agb
镀金 D.Au Cu/Ep.Au
不锈钢或钢件钝化 H.D Fe或Cu/Ct.P
铜件发黑(氧化) H.Y Cu/Ct.
电铸铜
镀锌彩色钝化 D.Zn.DC
镀锌军绿色钝化 D.Zn.DJ
镀锌白色钝化 D.Zn.DB
镀锌镍合金 D.Zn-NiDC
磷化 H.L
镀双层镍 D.Nid
镀双层镍套铬 D.Nid/Cr
热浸镀锌
热喷铝
===============================
例如:
MFZnNi8-D、MFZnNi5-D符号中8~5代表什么~~~~D代表什么意思?
MFZnNi8-D代表(MF一般代表六价铬电镀),详细的说,M代表电镀,F代表的是钢或者铁基体,8代表的是电镀厚度(8um) D代表的是颜色(橄榄铬酸盐处理),Zn:电解淀积Zn。另外三价铬电镀是PF。
---------------------------------------------
例如:
关于电镀符号问题 Tic、Tin、TiCN、TiAlN、CrN、CU、AU、DLC这些符号究竟有什么意思???(请详细说明)
tic是一种陶瓷复合材料的增强体
TiN涂层(氮化钛)
TiCN涂层(氮碳化钛)
TiAlN涂层(氮化铝钛)
CrN涂层(氮化铬)
DLC涂层(类金刚石)
=============================================
EQY-3-95电镀层及化学处理层标准
2006年9月26日 8:57
电镀层及化学处理层标准(EQY-3-95 代替EQY-3-86)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零(部)件的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技术规范及膜层的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电镀层及化学处理层的质量控制和验收。
2 引用标准
3 术语
3.1 主要表面
3.2 厚度
4 镀覆及化学处理的表示方法
4.1 电镀表示方法
基体材料/镀覆方法镀覆名称镀覆层厚度镀复层特征后处理
4.2 化学处理表示方法
基体材料/处理方法处理特征后处理(颜色)
4.3 基体材料为钢铁材料时,其符号允许省略。
4.4 如果镀层或化学处理层的特征、厚度、颜色及后处理无具体要求时,其符号允许省略。
4.5 表示符号
4.5.1 基体材料表示符号:金属材料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合金材料用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材料用国际通用缩写字母表示,如铜用Cu表示,塑料用PL表示。
4.5.2 镀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表示符号见表1。
表1
方法名称 符号 备注 镀覆方法 电镀 化学镀 机械镀 锌铬膜
EP
CP
MP
JZnCr
化学处理方法
化学氧化
阳极氧化
锰盐磷化
锌盐磷化
铬酸盐处理(白色)
铬酸盐处理(彩色)
铬酸盐处理(绿色)铬酸盐处理(黑色)
铜及合金钝化
CO
AO
MnPh
ZnPh
B
C
G
H
P
钢铁化学氧化又称发兰
包括镀铬阳极松孔
磷化无特定要求时只标注Ph
磷化无特定要求时只标注Ph
简称白钝化
简称彩色钝化
简称绿钝化
简称黑钝化
也用于银层钝化表示
4.5.3 镀层厚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m。
电镀层及化学处理层标准(EQY-3-95 代替EQY-3-86)
4.6 如有特殊要求,应在镀层或化学处理层后面注明,如: EPZn15 除氢处理
5 电镀和化学处理层在产品图纸上的标注
5.1 零(部)件所需的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应作为"技术要求"在产品图纸上或有关技术文件中注明。
5.2 产品图中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标注方法一般是标注电镀层或化学处理层的标记及其标准号,如:
钢铁件镀锌:EPZn10B EQY-3-95
钢铁件锰盐磷化:MnPh EQY-3-95
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Al/AO EQY-3-95
5.3 产品图上所标的零件尺寸,除螺纹外,均指镀前加工尺寸,如指包括镀层或化学处理层在内,必须注明;螺纹尺寸均指镀后(成品)尺寸。
5.4 产品图上所标的粗糙度均指镀前的机械加工粗糙度,如指镀后的粗糙度,必须注明。
6 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使用条件分类
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分类根据零部件在汽车上的位置和作用来确定,见表2
表2 使用条件分类
使用环境特点
零件举例
8 电镀层及化学处理层的技术要求
8.1 镀锌层
8.1.1 镀锌层的使用条件及厚度见表3。 标记
基体金属
镀层厚度
使用条件
EPZn25
EPZn15
EPZn10
EPZn6
钢
25
15
10
6
严酷腐蚀(特殊)
严酷腐蚀
中等腐蚀
轻微腐蚀
注:1.紧固件的标记允许省略表示电镀的EP
2.厚的电镀锌层有一定的脆性,慎用EPZn25
8.1.2 普通螺纹紧固件,镀层的厚度按表4规定。
8.1.4 零件需要保证无氢脆时,应在图纸上注明"除氢处理"。
8.1.5 除氢处理应在镀后4h以内并在铬酸盐转化处理之前进行,其方法按附录A1方法进行。
8.1.6 镀锌层附着强度检验按GB5270进行,也允许将零件置于200C烘箱中保温30min, 镀层应不起泡,不脱落。
8.2 镀铜层
8.2.1 镀铜层的厚度要求及使用条件见表6。 标记
基体
金属
镀层厚度
m
使用条件
EPCu15
钢
15
防渗碳,防碳氮共渗
EPCu4
钢
4
啮合、钎焊
EPCu2
钢、铸铁
2
钎焊
8.2.2 防渗碳镀铜部位不允许有毛刺、翻边,基体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1.6,如粗糙度大于Ra1.6时,应适当增加厚度。
8.2.3 防渗碳和防碳氮共渗,镀铜层应无孔隙,检验方法按附录A.2方法进行。
8.3 镀镍层
8.3.1 镀镍层的厚度及使用条件见表7。
8.4 镀铬层
8.4.1 镀铬层的厚度和硬度要求见表8。
8.4.2 活塞环镀铬层结合强度的测定方法按附录A.3方法进行,镀层与基体不应产生分离。
8.5 镀松孔铬层
8.5.1 镀松孔铬层的厚度、松孔深度及硬度要求见表9。
8.6 防护装饰性镀铬层
8.6.1 防护装饰性镀铬层的厚度及耐蚀性(CASS试验)要求见表10。
8.7 镀银层
8.7.2 镀银后必须进行电解钝化,抗暗处理。
8.7.3 在钢铁上镀银时,必须先预镀铜层。
8.8 镀铅层
8.8.1 镀铅层的厚度及耐蚀性要求见表12。
8.8.2 具有普通螺纹的零件,镀层的厚度及有关检验方法按8.1.2规定。
8.8.3 镀铅层孔隙率应按附录A.2方法进行检查。
8.9 镀锡层
8.9.1 镀锡层的厚度及耐蚀性要求见表13。
8.9.2 稳定接触电阻钢件镀锡时,必须镀以5m 厚的铜底层。
8.10 镀镉层
8.10.1 镀镉层的厚度及耐蚀性要求见表14。
8.10.2 除特殊要求外,原则上不采用镀镉层。
8.10.3 镀镉层镀后均应经彩虹色钝化处理,有特殊要求者需在产品图上注明。
8.10.4 镀镉层的弹性零件必须进行除氢处理,其方法按附录A.1方法进行。
8.11 塑料上铜+镍+铬电镀层
8.11.1 塑料上铜镍铬电镀层的厚度和耐蚀性能要求见表15。
8.11.2 允许采用不同镀层组合和不同厚度,但耐蚀性能必须符合该等级规定的指标。
8.11.3 结合强度试验,根据使用条件按GB/T1261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周期为四个热循环,试验后镀层不应出现目视可见的缺陷,如起泡、裂纹或脱落。
8.12 化学镀镍层
8.12.1 化学镀镍层的厚度、硬度要求见表16。 标记
基体金属
镀层厚度m
硬度HV
使用条件
CPNi25
钢
25
-
耐蚀
CPNi25Ht
钢
≥25
≥750
耐磨
CPNi10
钢
10
-
耐轻微腐蚀
CPNi5
钢
5
-
耐轻微腐蚀
注:CPNi25Ht表示化学镀镍后需经热处理(一般400℃1h),其硬度值为热处理后的硬度值。
8.12.2 附着强度按GB5270的规定的方法进行。
8.13 钢铁化学氧化、磷化处理
8.13.1 钢铁化学氧化、磷化处理的标记,膜层质量及使用条件见表17。 标记
膜类型
膜层质量g/m2
使用条件
CO
氧化
-
轻微防蚀、着色处理
MnPh10
锰盐磷化
10
防蚀,抗磨
MnPh5
锰盐磷化
5
磨合
MnPh2
锰盐磷化
2
磨合
ZnPh15
锌盐磷化
15
润滑,减摩
ZnPh10
锌盐磷化
10
润滑,防蚀
ZnPh5
锌盐磷化
5
润滑
8.13.2 化学氧化膜和磷化膜的孔隙试验采用点滴法,其溶液配制及其试验方法见表18。 化学处理层类别
试验溶液成份
终点变化
合格标准
备注
氧化膜
3%中性硫酸铜溶液
试样表面出现红色斑点
30sec以上
允许在1cm2内有2-3个红色斑点
磷化膜
0.2M硫酸铜(CuSO46H2O)溶液40ml;100g/l氯化钠溶液20ml;0.1M盐酸溶液0.8ml。
试样表面出现玫瑰红色斑点
2min以上
铸铁件磷化1min 以上为合格
8.13.3 化学氧化及防蚀磷化后应随即浸防锈油或乳化液,如特殊要求,须另注明。
8.13.4 膜层应均匀完整,致密,不允许有红色、绿色、白色挂灰。
8.13.5 钢铁件因材质不同,氧化后允许色泽不同。
a、碳钢、低合金钢氧化后为黑色。
b、合金钢因成份或含量不同,氧化膜允许为红褐色、兰黑色或浅黑色。
c、铸铁、铸钢的氧化膜为暗褐色。
8.13.6 单位面积上磷化膜层质量的测定按GB9792规定的方法进行。
8 电镀层及化学处理层的技术要求
8.14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和化学氧化
8.14.1 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及化学氧化的氧化膜厚度及耐蚀性要求见表19。 标记
基体金属
氧化膜厚度
中性盐雾试验
使用条件
m
时间(h)
合格要求
Al/CO
铝及其合金
2
-
主要表面无
白色腐蚀产物
防蚀
Al/CO
铝及其合金
10
72
主要表面无
白色腐蚀产物
防蚀
注:因材料不同,工艺不同,膜层色泽不作规定。
8.15 锌合金铬酸盐钝化处理
8.15.1 锌合金钝化处理的标记,耐蚀性和使用条件要求见表20。 标记
基体金属
中性盐雾试验
使用条件
时间(h)
合格要求
Zn/C
锌合金
72
主要表面无白色腐蚀产物
防腐蚀
8.15.2 钝化膜一般为金黄色或带彩虹色。
8.16 铜及铜合金钝化处理
铜及铜合金钝化处理的标记,外观要求及使用条件见表21。 标记
基体金属
外观要求
使用条件
Cu/P
铜及铜合金
金属本色或彩虹色
防蚀
8.17 锌铬膜
锌铬膜的标记、膜层质量、耐蚀性及使用条件见表22。 标记
膜层质量g/m2
中性盐雾试验
使用条件
时间(h)
合格要求
JZnCr9
36
1000
无红锈
汽车外部及发动机罩下面
JZnCr6
24
500
无红锈
汽车内部
JZnCr4
15
48
无红锈
用于存放发动机内部零件
注:1、适用于高强度零件,不适用于在280℃以上工作的零件。
2、前处理不允许酸洗。
8.18 机械镀锌
机械镀锌的标记、镀层厚度、耐蚀性及使用条件见表23。 标记
镀层厚度
m
中性盐雾试验
使用条件
时间(h)
合格要求
MPZn10
10
48
无白色腐蚀产物
高强度零件(HV≥390)10.9级
和12.9级螺栓、弹簧垫圈
MPZn6
6
48
无白色腐蚀产物
高强度零件(HV≥390)10.9级
和12.9级螺栓、弹簧垫圈
注:1、具有普通螺纹的零件、镀层的厚度及有关检验方法按8.1.2规定进行
2、前处理不允许酸洗。
3、镀后进行彩色钝化。
4、有润滑要求的需特殊注明。
9 检验方法与验收规则
9.1 镀层厚度的测定按GB4956或GB6462规定的方法进行。
9.2 中性盐雾试验(NSS试验)按GB6458规定的方法进行。
9.3 铜加速醋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按GB6460规定的方法进行。
9.4 腐蚀试验结果的检验与评级按GB6461规定的方法进行。
10 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质量检查
10.1 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厚度等级应符合产品图纸的要求。
10.2 用肉眼对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进行外观检查,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应完整无缺,无气泡、起皮、脱落、粗糙等现象,颜色符合本标准的技术要求。
10.3 用磁性法、阳极溶解库仑法,金相法中的一种方法对电镀层的厚度进行常规检查,当有争议时,以金相法,重量法为仲裁方法。
10.4 定期检查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防蚀能力。
11 缺陷处理
11.1 允许缺陷
11.1.1 镀层表面干燥后有轻微的水迹印。
11.1.2 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和光泽。
11.1.3 不可避免的轻微的挂具印。
11.1.4 在复杂或大型零件的边棱角处有轻微粗糙,但不影响装配。
11.1.5 铆接或焊接零件电镀后,在接缝周围镀层起泡或有黑斑。
11.1.6 带孔零件,其孔深超过1.5倍孔径(螺纹孔减半)的内表面允许无镀层,如有特 殊要求应在图纸上注明。
11.1.7 因锻件、铸件、焊接件、冲压件或原材料带有相应技术标准所允许的缺陷而 造成的镀层缺陷。
11.1.8 钝化膜有轻微的擦伤。
11.2 应返修的缺陷
11.2.1 镀层厚度不符合技术要求。
11.2.2 镀层粗糙、烧焦、麻点、起泡。
11.2.3 耐蚀性或孔隙率检验不合格。
11.2.4 转化膜、钝化膜疏松易脱落。
11.2.5 镀层经附着强度试验不合格。
11.3 应报废的缺陷
11.3.1 零件尺寸不符合图纸要求。
11.3.2 零件表面产生严重腐蚀麻坑,影响产品质量。
11.3.3 镀铬零件经返修后,其镀层产生龟裂,或附着强度仍不合格。
附录A:(标准的附录)
A.1 除氢处理
通常情况下,将零件置于180~220℃的保温箱中,保温2h以上。
A.2 孔隙率测定方法
用滤纸浸透试液(铁氰化钾10g/l,氯化钠20g/l,蒸镏水余量)贴在刚出槽或用酒精擦净的铜层上,并驱除纸下的气泡,经2~3 min后,观察滤纸上的兰色斑点,或把试液直接滴在清洗干净的零件上, 1 min后观察零件表面,出现兰色斑点,则表示镀层有空隙。
A.3 活塞环镀铬层的附着强度的测定方法
A.3.1 将镀铬后未经加工的矩形环放在测定仪的平台上,用直径为40mm,质量为1Kg的钢锤从150mm高度自由落下,钢锤头部直径10mm的端面的中心应击中镀层与基体的结合面,然后用肉眼检验铬层与基体是否分离。
A.3.2 合金铸铁环可将环折断后,用肉眼检验铬层与基体是否分离。
附录B:(提示的附录)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标注方法新旧对照表
镀层或化学处理层 EQY-3-95 EQY-3-86
钢铁件镀锌(白色钝化) EPZn10B DZn10D(白色钝化)
(彩色钝化) EPZn10 DZn10
(绿色钝化) EPZn10G DZn10D(军绿钝化)
(黑色钝化) EPZn10H DZn10D(黑色钝化)
螺纹紧固件电镀锌 Zn7 Zn7D
钢铁件镀镉 EPCd5 DCd15
钢铁件镀铜 EPCu15 DCu15
钢铁件镀铅 EPPb15 DPb15
铜件镀铅 Cu/EPPb15 DPb15
螺纹紧固件镀铅 Pb7 Pb7D
钢铁件镀锡 EPSn15 DSn15
铜件镀镍 Cu/EPNi6 -
钢铁件镀硬铬 EPCr13 DYCr13
钢铁件镀松孔铬 EPCr150AO DKCr150
钢铁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EPCu20Ni30Cr -
锌铸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Zn/EPCu20Ni30Cr -
钢铁件镀银 EPAg15P DAg15
铜件镀银 Cu/EPAg6P DAg6
塑料件镀铜镍铬 PL/EPCu25Ni12Cr -
钢铁件化学镀镍 CPNi25 -
钢铁件氧化 CO HY
钢铁件锰盐磷化 MnPh5 HML
钢铁件锌盐磷化 ZnPh10 HFL
铝合金阳极氧化 Al/AO DYAl
铝合金化学氧化 Al/CO HYAl
锌合金钝化 Zn/C HD
铜合金钝化 Cu/P HD
=========================================================
附录中给出一个严格定义的“电镀的表示方法”的链接。
因为字数超过规定限度,于是把无关内容部分删除。
2A70是什么材料
2A70 是一种铝合金,有可塑性高,易于锻造、冲等特点。
材料名称:2A70 旧称:LD7
化学成分:
硅Si:0.35
铁Fe: 0.9~1.5
铜Cu:0.9~2.5
锰 Mn:0.20
镁Mg:1.4~1.8
锌Zn:0.30
钛Ti:0.02~0.10
镍Ni:0.9~1.5
铝Al:余量
其他:
单个:0.05 合计:0.10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 b (MPa):≥355
伸长率 5 (%):≥12
钛合金硬度
钛合金 钛合金是以钛为基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钛有两种同质异晶体:882℃以下为密排六方结构钛,882℃以上为体心立方的钛。 合金元素根据它们对相变温度的影响: ①稳定相、提高相转变温度的元素为稳定元素,有铝、碳、氧和氮等。其中铝是钛合金主要合金元素,它对提高合金的常温和高温强度、降低比重、增加弹性模量有明显效果。 ②稳定相、降低相变温度的元素为稳定元素,又可分同晶型和共析型二种。前者有钼、铌、钒等;后者有铬、锰、铜、铁、硅等。 ③对相变温度影响不大的元素为中性元素,有锆、锡等。 氧、氮、碳和氢是钛合金的主要杂质。氧和氮在相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对钛合金有显著强化效果,但却使塑性下降。通常规定钛中氧和氮的含量分别在0.15~0.2%和0.04~0.05%以下。氢在相中溶解度很小,钛合金中溶解过多的氢会产生氢化物,使合金变脆。通常钛合金中氢含量控制在 0.015%以下。氢在钛中的溶解是可逆的,可以用真空退火除去。 分类: 钛是同素异构体,熔点为1720℃,在低于882℃时呈密排六方晶格结构,称为钛;在882℃以上呈体心立方品格结构,称为钛。利用钛的上述两种结构的不同特点,添加适当的合金元素,使其相变温度及相分含量逐渐改变而得到不同组织的钛合金(titanium alloys)。室温下,钛合金有三种基体组织,钛合金也就分为以下三类:合金,(+)合金和合金。中国分别以TA、TC、TB表示。 钛合金,它是相固溶体组成的单相合金,不论是在一般温度下还是在较高的实际应用温度下,均是相,组织稳定,耐磨性高于纯钛,抗氧化能力强。在500℃~600℃的温度下,仍保持其强度和抗蠕变性能,但不能进行热处理强化,室温强度不高。 钛合金,它是相固溶体组成的单相合金,未热处理即具有较高的强度,淬火、时效后合金得到进 钛合金制匕首一步强化,室温强度可达1372~1666 MPa;但热稳定性较差,不宜在高温下使用。 +钛合金,它是双相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组织稳定性好,有良好的韧性、塑性和高温变形性能,能较好地进行热压力加工,能进行淬火、时效使合金强 钛合金制武器化。热处理后的强度约比退火状态提高50%~100%;高温强度高,可在400℃~500℃的温度下长期工作,其热稳定性次于钛合金。 三种钛合金中最常用的是钛合金和+钛合金;钛合金的切削加工性最好,+钛合金次之,钛合金最差。钛合金代号为TA,钛合金代号为TB,+钛合金代号为TC。钛合金按用途可分为耐热合金、高强合金、耐蚀合金(钛-钼,钛-钯合金等)、低温合金以及特殊功能合金(钛-铁贮氢材料和钛-镍记忆合金)等。钛合金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可以获得不同的相组成和组织。一般认为细小等轴组织具有较好的塑性、热稳定性和疲劳强度;针状组织具有较高 的持久强度、蠕变强度和断裂韧性;等轴和针状混合组织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用途: 钛合金具有强度高而密度又小,机械性能好,韧性和抗蚀性能很好。另外,钛合金的工艺性能差,切削加工困难,在热加工中,非常容易吸收氢氧氮碳等杂质。还有抗磨性差,生产工艺复杂。钛的工业化生产是1948年开始的。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使钛工业以平均每年约 8%的增长速度发展。目前世界钛合金加工材年产量已达4万余吨,钛合金牌号近30种。使用最广泛的钛合金是Ti-6Al-4V(TC4),Ti-5Al-2.5Sn(TA7)和工业纯钛(TA1、TA2和TA3)。 钛合金主要用于制作飞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其次为火箭、导弹和高速飞机的结构件。60年代中期,钛及其合金已在一般工业中应用,用于制作电解工业的电极,发电站的冷凝器,石油精炼和海水淡化的加热器以及环境污染控制装置等。钛及其合金已成为一种耐蚀结构材料。此外还用于生产贮氢材料和形状记忆合金等。中国于1956年开始钛和钛合金研究;60年代中期开始钛材的工业化生产并研制成TB2合金。 钛合金是航空航天工业中使用的一种新的重要结构材料,比重、强度和使用温度介于铝和钢之间,但比强度高并具有优异的抗海水腐蚀性能和超低温性能。1950年美国首次在F-84战斗轰炸机上用作后机身隔热板、导风罩、机尾罩等非承力构件。60年代开始钛合金的使用部位从后机身移向中机身、部分地代替结构钢制造隔框、梁、襟翼滑轨等重要承力构件。钛合金在军用飞机中的用量迅速增加,达到飞机结构重量的20%~25%。70年代起,民用机开始大量使用钛合金,如波音747客机用钛量达3640公斤以上。马赫数小于 2.5的飞机用钛主要是为了代替钢,以减轻结构重量。又如,美国SR-71 高空高速侦察机(飞行马赫数为3,飞行高度26212米),钛占飞机结构重量的93%,号称“全钛”飞机。当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从4~6提高到8~10,压气机出口温度相应地从200~300C增加到500~600C时,原来用铝制造的低压压气机盘和叶片就必须改用钛合金,或用钛合金代替不锈钢制造高压压气机盘和叶片,以减轻结构重量。70年代,钛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的用量一般占结构总重量的20%~30%,主要用于制造压气机部件,如锻造钛风扇、压气机盘和叶片、铸钛压气机机匣、中介机匣、轴承壳体等。航天器主要利用钛合金的高比强度,耐腐蚀和耐低温性能来制造各种压力容器、燃料贮箱、紧固件、仪器绑带、构架和火箭壳体。人造地球卫星、登月舱、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 也都使用钛合金板材焊接件。 热处理: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退火、固溶和时效处理。退火是为了消除内应力、提高塑性和组织稳定性,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通常合金和(+)合金退火温度选在(+)─→相转变点以下120~200℃;固溶和时效处理是从高温区快冷,以得到马氏体′相和亚稳定的相,然后在中温区保温使这些亚稳定相分解,得到相或化合物等细小弥散的第二相质点,达到使合金强化的目的。通常(+)合金的淬火在(+)─→相转变点以下40~100℃进行,亚稳定合金淬火在(+)─→相转变点以上40~80℃进行。时效处理温度一般为450~550℃。 总结,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归纳为: (1)消除应力退火:目的是为消除或减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防止在一些腐蚀环境中的化学侵蚀和减少变形。 (2)完全退火:目的是为了获得好的韧性,改善加工性能,有利于再加工以及提高尺寸和组织的稳定性。 (3)固溶处理和时效: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强度,钛合金和稳定的钛合金不能进行强化热处理,在生产中只进行退火。+钛合金和含有少量相的亚稳钛合金可以通过固溶处理和时效使合金进一步强化。 此外,为了满足工件的特殊要求,工业上还采用双重退火、等温退火、热处理、形变热处理等金属热处理工艺。 切削: 切削特点 钛合金的硬度大于HB350时切削加工特别困难,小于HB300时则容易出现粘刀现象,也难于切削。但钛合金的硬度只是难于切削加工的一个方面,关键在于钛合金本身化学、物理、力学性能间的综合对其切削加工性的影响。钛合金有如下切削特点: (1)变形系数小:这是钛合金切削加工的显著特点,变形系数小于或接近于1。切屑在前刀面上滑动摩擦的路程大大增大,加速刀具磨损。 (2)切削温度高:由于钛合金的导热系数很小(只相当于45号钢的1/5~1/7),切屑与前刀面的接触长度极短,切削时产生的热不易传出,集中在切削区和切削刃附近的较小范围内,切削温度很高。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切削温度可比切削45号钢时高出一倍以上。 (3)单位面积上的切削力大:主切削力比切钢时约小20%,由于切屑与前刀面的接触长度极短,单位接触面积上的切削力大大增加,容易造成崩刃。同时,由于钛合金的弹性模量小,加工时在径向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引起振动, 加大刀具磨损并影响零件的精度。因此,要求工艺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刚性。 (4)冷硬现象严重:由于钛的化学活性大,在高的切削温度下,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和氮形成硬而脆的外皮;同时切削过程中的塑性变形也会造成表面硬化。冷硬现象不仅会降低零件的疲劳强度,而且能加剧刀具磨损,是切削钛合金时的一个很重要特点。 (5)刀具易磨损:毛坯经过冲压、锻造、热轧等方法加工后,形成硬而脆的不均匀外皮,极易造成崩刃现象,使得切除硬皮成为钛合金加工中最困难的工序。另外,由于钛合金对刀具材料的化学亲和性强,在切削温度高和单位面积上切削力大的条件下,刀具很容易产生粘结磨损。车削钛合金时,有时前刀面的磨损甚至比后刀面更为严重;进给量f0.1 mm/r时,磨损主要发生在后刀面上;当f0.2 mm/r时,前刀面将出现磨损;用硬质合金刀具精车和半精车时,后刀面的磨损以VBmax0.4 mm较合适。 刀具材料 切削加工钛合金应从降低切削温度和减少粘结两方面出发,选用红硬性好、抗弯强度高、导热性能好、与钛合金亲和性差的刀具材料,YG类硬质合金比较合适。由于高速钢的耐热性差,因此应尽量采用硬质合金制作的刀具。常用的硬质合金刀具材料有YG8、YG3、YG6X、YG6A、813、643、YS2T和YD15等。 涂层刀片和YT类硬质合金会与钛合金产生剧烈的亲和作用,加剧刀具的粘结磨损,不宜用来切削钛合金;对于复杂、多刃刀具,可选用高钒高速钢(如W12Cr4V4Mo)、高钴高速钢(如W2Mo9Cr4VCo8)或铝高速钢(如W6Mo5Cr4V2Al、M10Mo4Cr4V3Al)等刀具材料,适于制作切削钛合金的钻头、铰刀、立铣刀、拉刀、丝锥等刀具。 采用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作刀具切削钛合金,可取得显著效果。如用天然金刚石刀具在乳化液冷却的条件下,切削速度可达200 m/min;若不用切削液,在同等磨损量时,允许的切削速度仅为100m/min。 注意事项 在切削钛合金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有: (1)由于钛合金的弹性模量小,工件在加工中的夹紧变形和受力变形大,会 降低工件的加工精度;工件安装时夹紧力不宜过大,必要时可增加辅助支承。 (2)如果使用含氯的切削液,切削过程中在高温下将分解释放出氢气,被钛吸收引起氢脆;也可能引起钛合金高温应力腐蚀开裂。 (3)切削液中的氯化物使用时还可能分解或挥发有毒气体,使用时宜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否则不应使用;切削后应及时用不含氯的清洗剂彻底清洗零件,清除含氯残留物。 (4)禁止使用铅或锌基合金制作的工、夹具与钛合金接触,铜、锡、镉及其合金也同样禁止使用。 (5)与钛合金接触的所有工、夹具或其他装置都必须洁净;经清洗过的钛合金零件,要防止油脂或指印污染,否则以后可能造成盐(氯化钠)的应力腐蚀。 (6)一般情况下切削加工钛合金时,没有发火危险,只有在微量切削时,切下的细小切屑才有发火燃烧现象。为了避免火灾,除大量浇注切削液之外,还应防止切屑在机床上堆积,刀具用钝后立即进行更换,或降低切削速度,加大进给量以加大切屑厚度。若一旦着火,应采用滑石粉、石灰石粉末、干砂等灭火器材进行扑灭,严禁使用四氯化碳、二氧化碳灭火器,也不能浇水,因为水能加速燃烧,甚至导致氢爆炸。 进展: 近年来,各国正在开发低成本和高性能的新型钛合金,努力使钛合金进入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民用工业领域阳。国内外钛合金材料的研究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温钛合金 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的高温钛合金是Ti-6Al-4V,使用温度为300-350℃。随后相继研制出使用温度达400℃的IMI550、BT3-1等合金,以及使用温度为450~500℃的IMI679、IMI685、Ti-6246、Ti-6242等合金。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在军用和民用飞机发动机中的新型高温钛合金有.英国的IMI829、IMI834合金;美国的Ti-1100合金;俄罗斯的BT18Y、BT36合金等。 近几年国外把采用快速凝固/粉末冶金技术、纤维或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研制钛合金作为高温钛合金的发展方向,使钛合金的使用温度可提高到650℃以上。美国麦道公司采用快速凝固/粉末冶金技术戚功地研制出一种高纯度、高致密性钛合金,在760℃下其强度相当于目前室温下使用的钛合金强度。 钛铝化合物为基的钛合金 与一般钛合金相比,钛铝化合物为基钠Ti3Al(2)和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最大优点是高温性能好(最高使用温度分别为816和982℃)、抗氧化能力强、抗蠕变性能好和重量轻(密度仅为镍基高温合金的1/2),这些优点使其成为未来航空发动机及飞机结构件最具竞争力的材料。 高强高韧型钛合金 型钛合金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Crucible公司研制出的B120VCA合金(Ti-13v-11Cr-3Al)。型钛合金具有良好的冷热加工性能,易锻造,可轧制、焊接,可通过固溶-时效处理获得较高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环境抗力及强度与断裂韧性的很好配合。新型高强高韧型钛合金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Ti1023(Ti-10v-2Fe-#al),该合金与飞机结构件中常用的30CrMnSiA高强度结构钢性能相当,具有优异的锻造性能;Ti153(Ti-15V-3Cr-3Al-3Sn),该合金 冷加工性能比工业纯钛还好,时效后的室温抗拉强度可达1000MPa以上; 21S(Ti-15Mo-3Al-2.7Nb-0.2Si),该合金是由美国钛金属公司Timet分部研制的一种新型抗氧化、超高强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冷热加工性能优良,可制成厚度为0.064mm的箔材;日本钢管公司(NKK)研制成功的SP-700(Ti-4.5Al-3V-2Mo-2Fe)钛合金,该合金强度高,超塑性延伸率高达2000%,且超塑成形温度比Ti-6Al-4V低140℃,可取代Ti-6Al-4V合金用超塑成型-扩散连接(SPF/DB)技术制造各种航空航天构件;俄罗斯研制出的BT-22(TI-5v-5Mo-1Cr-5Al),其抗拉强度可达1105MPA以上 阻燃钛合金 常规钛合金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燃烷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针对这种情况,各国都展开了对阻燃钛合金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突破。羌国研制出的Alloy c(也称为Ti-1720),名义成分为50Ti-35v-15Cr(质量分数),是一种对持续燃烧不敏感的阻燃钛合金,己用于F119发动机。BTT-1和BTT-3为俄罗斯研制的阻燃钛合金,均为Ti-Cu-Al系合金,具有相当好的热变形工艺性能,可用其制成复杂的零件[26]。 医用钛合金 钛无毒、质轻、强度高且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是非常理想的医用金属材料,可用作植入人体的植入物等。目前,在医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仍是Ti-6Al-4v ELI合金。但后者会析出极微量的钒和铝离子,降低了其细胞适应性且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始研制无铝、无钒、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钛合金,将其用于矫形术。日本、英国等也在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新的进展。例如,日本已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钛合金,包括Ti-15Zr-4Nb_4ta-0.2Pd、Ti-15Zr-4Nb-aTa-0.2Pd-0.20~0.05N、Ti-15Sn-4Nb-2Ta-0.2Pd和Ti-15Sn-4nb-2Ta-0.2Pd-0.20,这些合金的腐蚀强度、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能均优于Ti-6Al-4v ELI。与+钛合金相比,钛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水乎,以及更好的切口性能和韧性,更适于作为植入物植入人体。在美国,已有5种钛合金被推荐至医学领域,即TMZFTM(TI-12Mo-^Zr-2Fe)、Ti-13Nb-13Zr、Timetal 21SRx(TI-15Mo-2.5Nb-0.2Si)、Tiadyne 1610(Ti-16Nb-9.5Hf)和Ti-15Mo。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此类具有高强度、低弹性模量以及优异成形性和抗腐蚀性能的庐钛合金很有可能取代目前医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Ti-6Al-4V ELI合金
关于Y2Ti2O7是什么材料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