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析钢双C曲线是什么(亚共析钢的c曲线)
今天给各位分享共析钢双C曲线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亚共析钢的c曲线进行解释,现在开始吧!
影响TTT曲线位置和形状的因素有哪些?
TTT曲线也称为C曲线,是钢从奥氏体冷却下来发生各种组织转变的开始线和终了线组合,影响TTT曲线位置和形状的因素主要就是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的合金元素对C曲线的影响非常复杂而各不相同,例如除了Co之外,大部分合金元素都将使C曲线右移,而对碳钢而言,亚共析钢随着含碳量增加,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则随着含碳量增加而左移,一些合金元素如Cr还可改变C曲线形状,使珠光体区和贝氏体区分离,此外,奥氏体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C曲线。
TTT曲线和CCT曲线的区别?
CCT曲线是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是分析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成及产物组织和性能的依据。TTT曲线又称C曲线,是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c曲线是描述什么组织发生转变的图形
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曲线像英文字母C,它描述了奥氏体在等温转变过程中,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的析出物的规律,称为C曲线或者TTT曲线,而连续冷却曲线是各种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简称连续冷却转变图或者CCT图。
相同点是二者均是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图解,前者是在一定温度下的等温转变,后者是以一定的冷却速度时的连续转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类型基本相互对应。
二者的区别在于冷却条件的不同,其显著的区别主要有:
一,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组织转变的,其组织的转变很不均匀,先转变的组织较粗,而后转变的组织较细,往往得到几种组织的混合物。二,共析钢连续冷却时,只有珠光体的转变而无贝氏体
根据共析钢C曲线,在不同温度区间会产生哪几类组织转变?比较这些组织的力学性能特点
①珠光体型转变(高温~,扩散型~,A1~550℃):A1~650℃,奥氏体A→珠光体P650~600℃,奥氏体A→S(索氏体,细片P)600~550℃,奥氏体A→T (托氏体,极细P)转变温度越低,P片层间距越细,强度、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也有改善。②贝氏体型转变(中温~,半扩散型~,550℃~Ms):贝氏体B:过饱和的铁素体F与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550~350℃,A →上贝氏体B上(羽毛状B:平行的F片+片间断续Cm)350~230℃,A→下贝氏体B下(针状B:F针内分布细片或粒状碳化物)B下比B上强韧性好,是热处理希望得到的组织。③马氏体型转变(低温~,无扩散型~,Ms~Mf): A以V冷VK冷却Ms 以下时,发生M转变。 马氏体M-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高硬度、高强度、低韧性
共析钢的CCT曲线和亚共析钢及过共析钢的CCT曲线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亚共析钢是钢材按金相组织的分类之一。含碳量在0.0218—0.77%之间的结构钢。共析钢是具有共析成分含0.77%碳的碳素钢。过共析钢的含碳量往往超过0.77%,这种钢组织中渗碳体的比例超过12%。
2、特点不同:过共析钢因含有较多的碳、热处理后可得到很高的强度和硬度。共析钢由高温奥氏体区缓冷至727℃,生成多边形珠光体组织,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呈片状平行排列。亚共析钢随着温度的降低,析出过程持续进行。
3、原理不同:共析钢用若干组共析钢的小圆片试样,经同样奥氏体化以后,每组试样各以一个恒定速度连续冷却。亚共析钢经调质处理后,正常情况下可得到以铁素体为基体,其上均匀分布着碳化物颗粒的回火索氏体组。过共析钢难于连铸,由于碳含量高,钢中碳和杂质P,S的偏析比较严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受过共析钢凝固特性的影响,在铸坯的凝固过程中,钢液的选分结晶特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晶间液相区溶质元素的富集。
与此同时,铸坯凝固收缩又使得富集溶质元素的钢液不断向铸坯中心附近补充并凝固,从而形成了溶质含量中心高、周围低的分布状态,即中心偏析。对于方坯连铸内部很容易产生晶桥,形成残余缩孔或中心疏松缺陷,同时伴随着较严重的中心偏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共析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析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共析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CT曲线
关于共析钢双C曲线是什么和亚共析钢的c曲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