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曲线最靠右的是什么钢(什么是C曲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c曲线最靠右的是什么钢,以及什么是C曲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合金元素对C曲线的影响
碳是稳定奥氏体的元素,奥氏体中碳含量不同,C曲线位置不同。随奥氏体碳含量的增加,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孕育期增长,C曲线向右移动。但一般对过共析碳钢不进行全奥氏体化(正常加热温度是在Ac1~Accm之间),未溶二次渗碳体增加了过冷奥氏体的形核率,反而使孕育期缩短,C曲线又向左移动。因此,共析碳钢的C曲线最靠右。所以,碳含量既影响C曲线的位置,又影响其形状,规律如下:
(1) 当C<0.77%时,随碳含量增加,C曲线右移;
(2) 当C>0.77%时,随碳含量增加,C曲线左移;
(3) MS随奥氏体碳浓度升高而明显下降,MS也随之降低;
(4)二者C曲线的形状均比共析碳钢C曲线在鼻尖上部多出一条先析相转变开始线。随碳含量的增加,亚共析碳钢的先析相开始线向右下方移动,过共析碳钢的先析相开始线则向左上方移动。
除Co外,所有溶入奥氏体当中的合金元素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W、Mo、V、Ti等)还使C曲线的形状发生变化,即珠光体转变与贝氏体转变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C曲线,二者之间出现一个奥氏体相当稳定的区域。
t8钢和60钢相比特点是
Ms点低,C曲线靠右。T8属于碳素工具钢,60号钢属于焊条,T8钢与60钢相比,Ms点低,C曲线靠右。T8属于碳素工具钢,淬硬型塑料模具用钢。淬火回火后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但热硬性低、淬透性差、易变形、塑性及强度较低。
奥氏体转为马氏体,奥氏体晶粒是否会分裂?原因?
马氏体转变
当过冷奥氏体被快速冷却到Ms点以下时,便发生马氏体转变,形成马氏体(M),它是奥氏体冷却转变最重要的产物。奥氏体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当过冷至Ms以下时,其晶体结构将转变为体心立方晶体结构。由于转变温度较低,原奥氏体中溶解的过多碳原子没有能力进行扩散,致使所有溶解在原奥氏体中的碳原子难以析出,从而使晶格发生畸变,含碳量越高,畸变越大,内应力也越大。马氏体实质上就是碳溶于-Fe中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碳含量。当Wc低于0.2%时,可获得呈一束束尺寸大体相同的平行条状马氏体,称为板条状马氏体,如图4-5a所示。
当钢的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时,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较好的塑性和韧性。当马氏体中Wc大于0.6%时,得到针片状马氏体,如图4-5b所示。片状马氏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和韧性很差,脆性大。当Wc在0.2%~0.6%之间时,低温转变得到板条状马氏体与针状马氏体混合组织。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板条状马氏体量减少而针片状马氏体量增加。
与前两种转变不同的是,马氏体转变不是等温转变,而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Ms~Mf)快速连续冷却完成的转变。随温度降低,马氏体量不断增加。而实际进行马氏体转变的淬火处理时,冷却只进行到室温,这时奥氏体不能全部转变为马氏体,还有少量的奥氏体未发生转变而残余下来,称为残余奥氏体。过多的残余奥氏体会降低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而且因残余奥氏体为不稳定组织,在钢件使用过程中易发生转变而导致工件产生内应力,引起变形、尺寸变化,从而降低工件精度。因此,生产中常对硬度要求高或精度要求高的工件,淬火后迅速将其置于接近Mf的温度下,促使残余奥氏体进一步转变成马氏体,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冷处理”。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与共析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相比,它们的C曲线分别多出一条先析铁素体析出线或先析渗碳体析出线。
通常,亚共析钢的C曲线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向右移,过共析钢的C曲线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向左移。故在碳钢中,共析钢的C曲线最靠右,其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关于c曲线最靠右的是什么钢和什么是C曲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