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析钢的c曲线的b是什么(共析碳钢的c曲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共析钢的c曲线的b是什么,以及共析碳钢的c曲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钢的等温冷却转变的符号是什么
钢经加热奥氏体化后,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冷却,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冷却过程是钢热处理的关键工序。
实际生产中,奥氏体冷却速度较快,必须过冷到A1温度以下才开始转变。在相变温度A1以下还没有发生转变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有两种冷却转变方式: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Ar1或Ar3)以下等温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波浪线表示相转变;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
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加热到奥氏体化的钢,冷却到临界点以下保持温度不变时,过冷奥氏体所发生的转变。现以共析钢为例,介绍等温转变曲线及转变产物。
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求得的,用来描述过冷奥氏体在A1以下各温度等温时的等温转变情况,因曲线形状与英文字母“C”相似,故又常称为“C曲线”。图中左边曲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右边曲线为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终了线。A1线以上是奥氏体稳定区;A1线以下,转变开始线的左边为过冷奥氏体区,转变终了线的右边是转变产物区,转变开始线和终了线之间为过冷奥氏体和转变产物共存区。过冷奥氏体在各个温度等温时,都要停留一段时间才开始转变,通常把这一停留时间(即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轴之间的距离),称为孕育期。在C曲线拐弯的“鼻尖”处(约550℃),孕育期最短,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最容易分解。水平线MS为马氏体转变开始线(约230℃),水平线Mf为马氏体转变终了线(约-50℃)。图中A′表示剩余奥氏体,即淬火冷却到室温后残留的奥氏体。
2、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与性能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可分为珠光体型转变、贝氏体型转变。
(1)珠光体型转变(A1~550℃),也称高温转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A1~550℃范围内等温转变,由于在该范围内转变温度比较高,奥氏体能全部分解,最后得到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此温度范围内,由于过冷度不同,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间距也不相同。转变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片层间距越小,其强度和硬度就越高,塑性、韧性也有所改善。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将珠光体型转变产物通常又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三种(见下表)。
(2)贝氏体转变(550℃~MS),也称中温转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550℃~MS范围内(即从C曲线“鼻尖”处到MS线)等温转变成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由于在该范围内转变温度比较低,过冷度比较大,因而形成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与碳化物组成的两相机械混合物,即贝氏体。根据等温转变温度和产物的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分别用“B上”和“B下”表示。上贝氏体的等温转变温度为550℃~350℃,其组织呈羽毛状,强度、塑性、韧性较差,基本无实用价值。下贝氏体的等温转变温度为350℃~MS,其组织呈黑色针片状,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同时塑性、韧性也良好,生产上常采用等温淬火获得高韧性的下贝氏体组织。贝氏体转变产物的组织、性能见下表。
(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等温转变
因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碳含量低于或高于共析成分,故亚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多一条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线;过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多一条二次渗碳体析出线。所以亚共析钢在珠光体型转变区等温时,先析出铁素体然后发生珠光体转变,得到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过共析钢先析出渗碳体,然后发生珠光体转变,得到渗碳体和珠光体组织。
3、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由于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较困难,且与C曲线相近似,故一般用C曲线来近似地分析同一种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过程,见右图。
1)等温转变曲线在连续冷却转变中的应用
冷却速度V1(10℃/min):冷却速度极缓慢,相当于炉冷(退火),与C曲线相交于700~670℃,估计转变产物为珠光体组织,硬度为170~220HBS。
冷却速度V2(10℃/s):冷却速度稍大于冷却速度v1,相当于空冷(正火),与C曲线相交于650~600℃,估计转变产物为索氏体组织,硬度为25~35HRC。
冷却速度V3(150℃/s):冷却速度较快,相当于油冷(油淬),只与C曲线转变开始线相交于550℃左右处,不与转变终了线相交,随后又与MS线相交,估计转变产物为托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硬度为45~55HRC。
冷却速度V4(600℃/s):冷却速度很快,相当于水冷(淬火),不与C曲线相交,只与MS相交并继续冷却,估计转变产物为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硬度为55~65HRC。
冷却速度Vk:与冷却曲线相切,称临界冷却速度,是获得全部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
2)马氏体转变(MS~Mf)
冷却速度大于Vk时,奥氏体会很快冷却到MS温度以下,在MS至Mf之间发生马氏体转变。由于转变温度低,碳均不能扩散,只能依靠铁原子作短距离移动来完成-Fe向-Fe的晶格改组,原来固溶在奥氏体的碳仍全部保留在-Fe晶格,从而形成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用“M”表示。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有板条状和片状两种类型(见下图)。
当奥氏体中碳含量WC<0.2%时,马氏体的形态为板条状,故板条状马氏体又称为低碳马氏体,有较好的强韧性;当WC>1.0%时,马氏体的形态为片状,故片状马氏体又称为高碳马氏体,其性能硬而脆;
当WC介于二者之间时,形成片状和板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马氏体的强度、硬度随碳含量增加而增大,当碳含量超过0.6%,强度和硬度增加不明显(见右图),这主要是由于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加,导致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增多的缘故。
马氏体转变是在MS~Mf温度范围内连续冷却时进行的,并且马氏体的数量随转变温度的下降而不断增多,如果冷却停止,则转变也停止。此外,马氏体转变不能进行到底,即使过冷到Mf以下温度,仍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奥氏体的碳含量越高,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量就越多。由于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会降低淬火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并且在工件长期使用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会逐步转变为马氏体,使工件变形而引起尺寸的不稳定。所以,对高精度的工件淬火后要进行冷处理,即把淬火后的工件继续冷却到室温以下-80~-50℃,以尽可能减少残余奥氏体的含量。
根据共析钢C曲线,在不同温度区间会产生哪几类组织转变?比较这些组织的力学性能特点
①珠光体型转变(高温~,扩散型~,A1~550℃):A1~650℃,奥氏体A→珠光体P650~600℃,奥氏体A→S(索氏体,细片P)600~550℃,奥氏体A→T (托氏体,极细P)转变温度越低,P片层间距越细,强度、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也有改善。②贝氏体型转变(中温~,半扩散型~,550℃~Ms):贝氏体B:过饱和的铁素体F与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550~350℃,A →上贝氏体B上(羽毛状B:平行的F片+片间断续Cm)350~230℃,A→下贝氏体B下(针状B:F针内分布细片或粒状碳化物)B下比B上强韧性好,是热处理希望得到的组织。③马氏体型转变(低温~,无扩散型~,Ms~Mf): A以V冷VK冷却Ms 以下时,发生M转变。 马氏体M-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高硬度、高强度、低韧性
共析钢在cct曲线中可得到哪些产物
共析钢在cct曲线中可得到产物:CCT曲线。
共析钢是具有共析成分含0.77%碳的碳素钢。过共析钢的含碳量往往超过0.77%,这种钢组织中渗碳体的比例超过12%。过共析钢因含有较多的碳、热处理后可得到很高的强度和硬度。共析钢由高温奥氏体区缓冷至727℃,生成多边形珠光体组织,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呈片状平行排列。
定义概述
许多热处理工艺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完成的,如炉冷退火、空冷正火、水冷淬火等。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同样能进行等温转变时所发生的几种转变,即: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等,而且各个转变的温度区也与等温转变时的大致相同。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不会出现新的在等温冷却转变时所没有的转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CCT曲线
TTT曲线和CCT曲线的区别?
CCT曲线是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是分析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成及产物组织和性能的依据。TTT曲线又称C曲线,是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下图为共析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看图回答
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曲线像英文字母C,它描述了奥氏体在等温转变过程中,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的析出物的规律,称为C曲线或者TTT曲线,而连续冷却曲线是各种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简称连续冷却转变图或者CCT图。相同点是二者均是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图解,前者是在一定温度下的等温转变,后者是以一定的冷却速度时的连续转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类型基本相互对应。二者的区别在于冷却条件的不同,其显著的区别主要有:一,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组织转变的,其组织的转变很不均匀,先转变的组织较粗,而后转变的组织较细,往往得到几种组织的混合物。二,共析钢连续冷却时,只有珠光体的转变而无贝氏体
红圈内的话怎么解释为什么左移和右移
简单给你讲吧,奥氏体→珠光体实质就是: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那么奥氏体组织是碳溶解到-Fe中的固溶体,就把他理解成含有奥氏体和渗碳体的组织,那么要把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实质就是→,另一方面是碳变多或变少,对于亚共析钢来说含碳量越低奥氏体→最易最先变成铁素体,那么奥氏体就最容易转变成珠光体,所以含碳越低C曲线越左,对于过共析钢来说,同理,含碳量越多,渗碳体最易变成产物的渗碳体,所以也越容易使奥氏体变成珠光体,所以过共析钢含碳越多C曲线越左,那么对于共析钢来说,只需要最低的温度(同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来说)就可以同时使一方面:→,另一方面:渗碳体→渗碳体,最后最易得到珠光体,所以C曲线相对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来说最靠左!打个比方:一只猫和一只虎,想把他们变成豹,一个需要增肥,另一个需要减肥,结果都不易,一个撑死了,另一个饿死了,最后累得吐血才糊弄过关,最后哪个也不如自己生的猫更像自己
共析钢的c曲线的b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