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胜百(一胜百公司福利怎么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京一胜百,以及一胜百公司福利怎么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安徽铜陵出去的有那些大人物?
级别:学弟
3月7日 15:11 盛 度
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参加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
陈 翥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
佘 翘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万历四十年(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
章啸衡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出身贫苦。19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营救归里。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在沙洲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1939年—1940年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6年至1949年4月,辗转宁、沪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陈尚和
陈尚和(1911—1947) 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永丰乡湾里村人。 1934年在崔村设私塾执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破坏而脱党,1938年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科长、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组织起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斗争.县境沦陷后,他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坚持统战和敌特工作。皖南事变后, 陈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942年,陈尚和在崔村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因汉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严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个耳朵,但始终守口如瓶,严守机密。后被组织营救出来,未及养伤即投入战斗。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随新四军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坚持斗争。1947年春,建立石壁乡等革命政权。同年11月16日, 陈尚和陪同孙宗溶在铜南繁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地委九月会议精神后宿营南陵张家山。次日,遭国民党军队三面伏击。在激烈的突围战中, 陈尚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巫希权
巫希权(1911—1943), 别名希权,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任班长,后升为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 巫希权奉命留守闽浙赣边境坚持斗争.1937年任新四军二支队新三团三营营长。1941年元月,巫希权在“皖南事变”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围,在繁昌县油坊嘴北渡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1943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家弯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讯,水深流急, 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 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刘四姐
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五百五十五号从营口出发的路线
驾车路线:全程约1620.5公里
起点:营口市
1.营口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80米,左转进入惠宾路
2) 沿惠宾路行驶50米,左转进入渤海大街
3) 沿渤海大街行驶4.7公里,朝大石桥/盘锦方向,左转进入庄林线
4) 沿庄林线行驶420米,直行进入工农路
5) 沿工农路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庄林线
6) 沿庄林线行驶2.0公里,朝沈阳方向,右转进入沈营线
7) 沿沈营线行驶10.2公里,左前方转弯
8) 行驶440米,朝盘锦/锦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营口北立交桥
9) 沿营口北立交桥行驶840米,直行进入营盘高速
2.沿营盘高速行驶11.3公里,过石佛大桥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丹锡高速
3.沿丹锡高速行驶52.4公里,朝锦州/北京/G1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京哈高速
5.沿京哈高速行驶268.6公里,朝沿海高速/昌黎/乐亭/曹妃甸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沿海高速
7.沿沿海高速行驶158.2公里,直行进入海滨大道
8.沿海滨大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海滨高速
9.沿海滨高速行驶130.1公里,朝石家庄/黄骅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黄石高速
11.沿黄石高速行驶25.3公里,朝天津/滨州/G18/G2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1.5公里,过新黄南排干中桥,右前方转弯进入荣乌高速
13.沿荣乌高速行驶75.4公里,过大寨河大桥,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14.沿长深高速行驶55.5公里,直行进入滨莱高速
15.沿滨莱高速行驶46.2公里,朝青岛/潍坊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房镇立交桥
16.沿房镇立交桥行驶3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青银高速
17.沿青银高速行驶52.5公里,朝东营/青州/G2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于家庄枢纽
18.沿于家庄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19.沿长深高速行驶289.6公里,朝南京/港区/G25/G1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连霍高速
20.沿连霍高速行驶360米,过宁海立交桥,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21.沿长深高速行驶11.6公里,朝南通/青岛/G1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灌云北枢纽立交桥
22.沿灌云北枢纽立交桥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23.沿沈海高速行驶372.4公里,朝苏州/杭州/G15W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常台高速
24.沿常台高速行驶4.9公里,朝白茆/巴城/昆山/甪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董浜南枢纽
25.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董浜南枢纽行驶1.1公里,过观智桥约50米后,直行进入常嘉高速
2) 沿常嘉高速行驶16.4公里,朝太仓/太仓港/S48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石牌枢纽
3) 沿石牌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绕城高速
4) 沿绕城高速行驶2.9公里,在昆山(北)/周市/S224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5) 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长江北路
6) 沿长江北路行驶5.7公里,过右侧的西南村约320米后,左转进入城北路辅路
7) 沿城北路辅路行驶520米,直行进入城北路
8) 沿城北路行驶2.0公里,朝黄浦江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 沿匝道行驶450米,朝横长泾路方向,右转进入黄浦江北路
10) 沿黄浦江北路行驶7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一胜百模具(江苏)...
1.4529是什么材质
1.4529是一种具有优异的耐氯离子点蚀和缝隙腐蚀能力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抗氯化物点蚀、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的能力优于3系列不锈钢,成本低于耐腐蚀镍基合金。在各种严重的腐蚀环境中呈现出好的抗腐蚀特性,适用于高氯化物水溶液和氯化物腐蚀环境,在高温海水或排烟脱硫装置等恶劣环境中也具有超强的耐腐蚀性。在有些条件下,具有与哈氏合金、纯钛匹敌的耐腐蚀性,同时相对于C-276等其它耐腐蚀镍基合金其耐腐蚀能力接近,成本优势明显。
一、1.4529对应牌号:国标:00Cr21Ni25Mo6CuN,00Cr20Ni24Mo6N,美标:N08367,Al-6XN,德标:1.4529。
二、1.4529学成分:碳(C)≤0.02,锰(Mn)≤2.00,镍(Ni)23.5~25.5,硅(Si)≤1.0,磷(P)≤0.04,硫(S)≤0.01,铬(Cr)20.0~22.0,
铜(Cu) ≤0.75,钼(Mo)6.0~7.0,氮(N) 0.18~0.25。
三、1.4529物理性能:密度:8.24g/cm3, 熔点:1320-1400 ℃,磁性:无。
四、1.4529热处理:980-1150℃之间保温1-2小时,快速空冷或水冷。
五、1.4529机械性能:抗拉强度:b≥650Mpa,屈服强度b≥295Mpa:延伸率:≥35%,硬度;HRB90。
1.4529应用领域:化工容器和管道、海洋油、气平台的装置系统、与海水或原油接触的冷凝器,换热器和管道系统、纸浆漂白过程中的压滤机,贮罐和压辊、热电厂、钢厂、石化企业的烟气脱硫设备(FGD)、原油蒸馏塔及填料、脱盐设备和泵、伺服水管道系统、暴露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压器箱壳、制药设备、食品生产设备。
谁来介绍一下铜陵啊
地理概况
[编辑本段]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现辖一县三区,代管一个国营普济圩农场,2003年末总人口 70.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万人。
市花,市树
[编辑本段]
市花:牡丹,桂花。
市树:泡桐,广玉兰 。
方言
[编辑本段]
铜陵市区属于江淮官话区,主要为新移民使用,历时50年形成,比较接近普通话!铜陵本地话分为:当地话、圩里话、山佬话三种,沿江一带讲的是圩里话,分布于:城关部分、钟仓、流潭、太平、和平等地,山佬话主要是指山区居民讲的话,分布于:钟鸣、金榔、新桥部分、朱村部分等地,当地话是指铜陵土人因来所使用的语言,属吴语语种,主要分布于顺安、西湖、朱村部分、城关部分等地,至于董店、大通、新建等地所讲的话属于安庆语了,俗称“桐城腔”,而安平、老洲等地所用语言属无为腔。
自然资源概况
[编辑本段]
铜陵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铜陵物化地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八宝之地”的美称。境内已探明的矿种30多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全省之首;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丰富,有88科600余种,凤丹是南方牡丹的代表,丹皮还是珍贵的药材,生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生姜与凤丹都是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鱀豚、江豚、扬子鳄等。
青铜文化
[编辑本段]
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区域条件及经济发展概况
[编辑本段]
区位条件比较优越,投资软硬环境良好。
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距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分别是200公里和450公里),也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距九华山和黄山分别为80和120公里),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铁路连通浙赣线、淮南线,连接上海——武汉的铜九铁路即将新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铜陵长江公路大桥贯通大江南北,沿长江走向的快速通道使铜陵与东至上海、西至武汉的广阔区域紧密相联,南北向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沿江高速公路正在积极建设,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来铜陵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铜陵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各类经济园区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其中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到2003年底,已有188家企业进入区内,完成投资总额达68亿元,一期已经建成,二期正在建设。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铜陵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努力提升经济活力。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类由1997年的73%下降到2003年的23%,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1700家,区级工业经济基本实现民营化。全市拥有5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和融资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3.2%和10%以上。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与友好交往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4695万美元,经济外向度为43.9%,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并与国内外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利用外资数量连年成倍增长(截至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16家,合同利用外资 3327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506万美元),有力促进了铜陵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为103亿元和10.7亿元。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居全省前列,人均GDP14591元,居全省第2位;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535元和4247元,分别列全省第4和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09元和2791元,列全省第5和第3;城镇化水平52.3%。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 ,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 ,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铜陵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其中:
铜陵市 面积1113平方千米,人口72万,市区总人口近43万。
铜官山区 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244000。
狮子山区 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8万。邮政编码244031。
郊区 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7万。邮政编码244000。
铜陵县 面积876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244100。县人民政府驻五松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5年底。
铜陵名人
[编辑本段]
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参加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万历四十年(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出身贫苦。19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营救归里。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在沙洲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1939年—1940年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6年至1949年4月,辗转宁、沪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陈尚和(1911—1947) 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永丰乡湾里村人。 1934年在崔村设私塾执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破坏而脱党,1938年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科长、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组织起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斗争.县境沦陷后,他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坚持统战和敌特工作。皖南事变后, 陈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942年,陈尚和在崔村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因汉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严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个耳朵,但始终守口如瓶,严守机密。后被组织营救出来,未及养伤即投入战斗。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随新四军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坚持斗争。1947年春,建立石壁乡等革命政权。同年11月16日, 陈尚和陪同孙宗溶在铜南繁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地委九月会议精神后宿营南陵张家山。次日,遭国民党军队三面伏击。在激烈的突围战中, 陈尚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巫希权(1911—1943),别名希权,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任班长,后升为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 巫希权奉命留守闽浙赣边境坚持斗争.1937年任新四军二支队新三团三营营长。1941年元月,巫希权在“皖南事变”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围,在繁昌县油坊嘴北渡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1943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家弯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讯,水深流急, 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 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名优特产
[编辑本段]
铜陵白姜
铜陵生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属多功能食用产品。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铜陵生姜的营养十分丰富。据化验资料分析,生姜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还含有蛋白质1.4%、糖8%、脂肪0.7%。此外还有人体所必须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栓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老姜具有健胃、止血、顺气去寒、化痰解毒、发汗消热、调味蔬菜、增进食欲等功能。铜陵人喜食生姜,并视生姜为良药,铜陵有民谣:“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
铜陵产姜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就有种植。在北宋年代,铜陵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生姜著名产区,并被列入朝廷贡品。据嘉靖〈铜陵县志〉记载,明代铜陵生姜已成为“热门”特产。“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间有贩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清.赵锦风〈俗篇.新城记〉)。清顺治13年(1656年),〈铜陵县志.物产〉记载,当时姜的产量“每岁不下十万担”。 至民国年间,年产量约720吨左右。时大通经营生姜的私营行商有6家,每年采购鲜姜销往安庆、芜湖、镇江、扬州等地,象安庆的“胡玉美”、扬州的“四美”、镇江的“恒顺”等有名的酱园采购铜陵生姜,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酱姜等。建国初,生姜仍以私商经营。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片面的抓粮食生产,生姜种植面积受到影响,生产量亦减。80年代,在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面积与产量均不断增长,生姜除供销社收购一部分外,大都为酱园长直接至产地收购,或姜农运至市场自销。1964~1990年,供销部门收购量最大的为1966年,计收购60800公斤,最少为1978年,仅收购350公斤。 在70年代年种植面积徘徊在200亩左右,年产生姜一般为150吨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姜种植发展较快,1980年种姜315亩,总产324.3吨;1985年种姜945亩,总产1122.6吨;1990年种姜1362亩,单产1113公斤,总产量1516吨。随着生姜产业化开展的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姜农种姜积极性空前高涨,2005年生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亩,总产量达到1万多吨。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产品有五大类40多个品种。“铜官乐”牌开胃姜、富硒铜陵白姜,“和平”糖醋姜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大院”牌糖醋姜获安徽特色农产品称号。姜制品销售范围为周边县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及出口欧盟等市场。
铜陵凤丹
铜陵丹皮主要出产于新桥镇和金榔乡,其中新桥镇凤凰山地区的凤凰、牡丹、陶凤三个村,由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所产的丹皮被历代医药实践证明为药效最好。《中药大辞典》明文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丹。
凤凰山地区位于长江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光照充足,土质为金沙土质(该土质在分类学上命名为红壤性麻砂土),适宜丹皮种植,且该地区又无工业和化肥农药污染,植保保护较好,所以种出的丹皮质量好,经济价值高。
铜陵凤丹种植历史悠久,据史考,在崇祯年间(1628-1644年)凤凰山地区的牡丹皮生产发展到相当规模,到清代,凤凰山的三条冲东山、西山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牡丹皮生产地区,凤丹也成为名贵出口特产,据清代撰修的《铜陵县志》把生产牡丹皮列为本县主要物产之一,“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间有服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的记载,同治年间(1862~1872年)铜陵牡丹皮一度紧销,凤丹皮市价昂贵近达“万斤稻谷易其担”,清末民初年间,是铜陵历史上丹皮生产的鼎盛时期,1924~1926年间,产量曾达700吨,以后由于时局动荡,丹皮运销困难,丹皮产量逐年下降,1949年铜陵凤丹仅产21吨,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丹皮生产,从1953年开始,牡丹皮生产列为国家统一购销物资,价格稳定,国内外需求量大,1985年种植面积256.2公顷,产量达113.9吨,1992年产丹皮591吨,1995年丹皮937吨,2000年产丹1140吨,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丹皮是由国家药材公司统一收购、经销;进入九十年代则有不少个体药材经销商参与经销。1992年国家农业部授予新桥镇凤凰山地区中国南方牡丹商品基地,使我市丹皮种植及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有一万亩生态牡丹园,年产牡丹皮1000吨,其中凤丹700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丹皮受主要出口地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大跌。
凤丹所含的化学成份有芍药甙、丹皮酚、丹皮甙、丹皮多糖、苯甲酸、甾醇、挥发油等多种物;其中丹皮酚含量的高低是检验丹皮品质优劣的主要指标,我市目前主要加工产品为丹皮酚,用来做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还可作为牙膏、香皂、花露水等日化产品添加剂,如食品防腐、卫生保健等方面大有市场潜力。
1998、2002年铜陵县医药有限公司“铜凤”牌凤丹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农产品”。1999年,“凤丹皮”作为国家“农协会”的指定产品,参展北京国家“农博会”。作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凤丹皮”还先后参加了在广洲、西安、上海、深圳、珠海、合肥等地农产品展销会。
铜陵茶干
铜陵茶干在本市及周边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及美誉度,它是近几年兴起的名优农产品。特点口感细腻、久嚼不烂、营养丰富,回味元穷,适宜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
铜陵茶干主要有铜陵月亮食品公司和铜陵八宝食品有限公司生产。
铜陵月亮食品公司产品有三大系列十二种新品种。(一)休闲系列:45g麻辣、65g无糖80g五香、80g鸡汁、80g低脂、110g高钙。(二)烹调系列:150g原味、300g五香、400g高钙、500g烹调食用干。(三)礼品系列:20袋装五品种小礼盒、26袋装五品种大礼盒。2000,2004年铜陵“月亮”牌茶干获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已打入南京、合肥、芜湖等大中城市,并成功入驻沃尔玛国际大卖场及南京苏果超市。
铜陵八宝食品有限公司主导产品金八宝豆干有400g、227g、200g、148g、80g、118g、45g麻辣茶干、80g香干、110g火腿干、98g麻辣串。茶干销往上海联华、南京苏果超市公司、深圳华润、深圳万家、深圳百佳、家乐福、中国沃尔玛等中国知名超市公司。
铜陵野雀舌
铜陵野雀舌茶简称野雀舌,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乾隆饮后誉为“江南佳茗”。
野雀舌在明未至清未年间就有生产,民国十一年(1922年)记载:(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表)野雀舌,产铜官山和东乡、西乡等山区。制茶方法:以生叶用火烘焙,茶叶质量:质浓而味清香,惟所产甚少,年产百担,每担百元,销售芜湖顺安。┉┉但以后野雀舌工艺失传“。
1987年高级农艺师解子桂女士创意策划了名优茶开发项目,提出新的制茶工艺设计,对历史名茶野雀舌进行恢复和研制。1992年2月28日市农经委邀请了省内外茶叶专家对开发名优茶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1992年4月22日及1993年4月20日野雀舌样二次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示中心鉴评,认定为名茶评语:外形微扁、形似矛、嫩香、滋味鲜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生化及卫生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93年松兰茶也鉴评为名优绿茶。
野雀舌1997年注册为五松山牌,1999年2月茶名又进行注册,1999年在市农经的组织下,又邀请了省内外著名茶叶专家、市技术监督局、市科委、农委有关专家对五松山牌野雀舌Q/WSC-01-1999、松兰Q/WSC-02-1999进行了审定;并由市技术监督局备案(QB328-1999、QB329-1999)。
野雀舌从1987年-1992年平均年产量331千克左右;1993-1998年,平均年产量稳定在450-500千克;一直未达到5000千克的历史年产最高水平。松兰茶1991年-1993年平均年产量918千克左右;1994-1998年,平均年产量稳定在15-20吨;2000年以后一直稳定在70-80吨。
野雀舌茶由五松茶林场组织生产。野雀舌茶及松兰茶1992年、1995年两次获得省级名茶并授予优质农产品称号;1992年获铜陵科技一等奖;1993年获安徽省星火四等奖;1994年荣获首届“中茶杯”一等奖;1995年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2001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松兰茶1995年获铜陵科技进步三等奖。
有关铜陵的历史,急
朝代建置名称建置时间治所级别隶属西周无无无无吴国东周无无无无越国、楚国秦无无无无彰郡西汉无无无无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铜官镇25年无乡镇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吴铜官镇222年无乡镇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西晋铜官镇280年无乡镇宣城郡春谷县、临城县东晋定陵县405年顺安镇县宣城郡春谷县、临城县南朝定陵县420年顺安镇县淮南郡,南陵郡隋南陵县589年顺安镇县宣城郡唐义安县627年顺安镇县江南道宣州吴义安县902年顺安镇县宣州南唐铜陵县951年铜官镇县升州北宋铜陵县974年铜官镇县江南东路池州南宋铜陵县1127年铜官镇县江南东路池州元铜陵县1206年铜官镇县江浙行省池州府明铜陵县1368年铜官镇县南直隶布政使司池州府南明铜陵县1645年铜官镇县南直隶布政使司池州府清铜陵县1646年铜官镇县江南省池州府,安徽省池州府太平天国铜陵县1853年铜官镇县安徽省池州郡中华民国铜陵县1912年城关镇县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铜官山市,铜陵市,铜陵特区,铜陵市1956年,1958年,1964年,1971年铜官山区省辖市、地级市皖南行署池州专区,安徽省安庆专区,铜陵特区,安徽省
南京一胜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