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6、锰对人有危害么
不锈钢高压锅会有哪些重金属对人体有害
不锈钢锅中的锰、铬、镍元素超标的话对人体有害。
只要是通过正规途径购买的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不锈钢锅具,其中的锰元素等金属元素的迁移水平,并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也就不会伤害骨骼、消化系统等部位。另外,“不锈钢”是一种不错的材料,是铁和其他的一些金属混合制成的金属材料。
相对普通金属,优点较多,强度高、耐用性强、耐腐蚀性强等特点,都是相比其他锅具更贴近生活的优势。不要贪图便宜选择未经检测合格的“杂牌锅具”,平白增添危险。
扩展资料:
不锈钢高压锅对人体影响的介绍如下:
铝元素进入人体之后的确不易被排出,如果长期且大量在身体中蓄积,会增加慢性损伤,影响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分别在2006年和2011年对“铝”进行了两次评估。
使用铝锅虽然不会导致老年痴呆,如果用铝锅煮东西(酸、碱性),确实很容易析出,的确对骨骼和神经系统存在制约问题。所以,不建议常用铝锅等铝制器具,另外更要避免在铝制器具中盛放醋、番茄等“偏酸的食物”。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不锈钢制品更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使用不锈钢餐具竟然有这禁忌,99%的人都不知道
不锈钢制品会不会有锰超标的风险?
我们每个家庭几乎都会用到不锈钢餐具、锅具、厨具。不过有说法称,外国人从来不用不锈钢材质的餐具或者电器,因为怕重金属锰中毒,还称虽然304钢是安全的,但很多商家会用不合格的高锰钢材质(业内称为“201”“202”不锈钢材),导致锰超标,如果使用,会释放重金属锰,导致人记忆力衰退。
而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不锈钢,是不是真的会导致记忆力衰退呢?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考试发挥呢?
这些说法其实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外国人也用不锈钢餐具和电器。正规的不锈钢制品并不会有锰超标的风险。我们通过饮食摄入的锰也处于安全水平。所以,还是保持平常心地进考场吧。
锰(Manganese)是一种常见金属元素,它对人体并非毫无益处。相反,它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是人体结缔组织、骨骼、凝血因子、性激素等的组成成分,对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钙吸收、血糖调节等也不可或缺。正常的脑与神经功能,也离不开锰的参与,锰不足会影响神经发育。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锰?目前世界各国的数据并不统一,推荐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对于成年人,美国设定的量是每天2-3毫克,中国认为的适宜摄入量是4.5毫克。
正所谓过犹不及。锰摄入过多也不好。锰过量主要会抑制铁的吸收,长期过量则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锰中毒的后期可能会出现类似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如全身性运动迟缓、广泛性硬化等。
有说法称正规的304号钢材是安全的,但是很多商场会违规使用不是304 的钢材——高锰钢,认为析出的锰很多,很容易中毒。首先,不锈钢的锰含量与迁移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两者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
实际上,我们用的钢材都是合金状态,这些状态下金属的惰性会很强,也就是不容易溶解到食物里。而且,食品接触材料的重金属迁移量是用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浸泡模拟出来的。如果这种状态下迁移量都没问题,日常使用,不论是加醋、酱油还是加热,都没有那么容易析出锰的。
其次,不管是304还是高锰钢,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锰的析出水平都是安全的。
我国标准规定不锈钢餐具的主体材料应选用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不锈钢材质,且产品或最小销售包装上需要标识不锈钢牌号。符合我国相关国家标准的不锈钢制品,其锰的迁移水平不会造成健康损害。不光我国这样做,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这么做的。至今也没有发现由于使用不锈钢制品导致锰过量、锰中毒的案例。
餐具中的“锰超标”有多危险
不锈钢餐具中的“锰超标”已经算是“旧闻”,只因为最近央视的一期节目再次吸引了众多关注。有人宣称的“锰超标4倍”“会导致帕金森病”,不出意外地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甚至有人宣称:看来只能使用塑料餐具了……且不说塑料餐具出现“某某超标”的机会更多,塑料餐具也没法用来煎炒烹炸。多数人,还得继续使用金属餐具。 不锈钢餐具中的锰,到底有多危险?
锰,少则不足,多则有害
对于人体来说,锰的情况跟铁很相似。大多数人都知道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的缺乏会导致一系列症状,比如嗜睡、虚弱、贫血等,而过多的铁又会造成铁中毒。按照世卫组织的估计,世界范围内处于缺铁状态的人很多,所以“加铁”甚至是作为一项公共卫生事业来推动的。“铁锅炒菜”被许多人认为是“补铁”的途径之一,但也有专家辟谣说,从铁锅中进入食物的铁非常少,“铁锅炒菜”的补铁作用可以忽略。
锰的情况与此相似。首先,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结缔组织、骨骼、凝血因子、性激素等的组成成分,对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钙吸收、血糖调节等也不可或缺。正常的脑与神经功能,也离不开它的参与,锰不足会影响神经发育。
跟许多矿物质营养元素一样,过多的锰也会危害人体。锰过量会抑制铁的吸收,长期过量则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新闻中吓唬公众的“锰过量导致帕金森病”也不算无中生有。
但还是那句老话:“一切离开了剂量所谈的作用与危害,都是耍流氓。”人体每天需要多少锰?人体能够承受多少锰?科学数据不是非常统一,世界各国的解读不同,所推荐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对于成年人,美国的“充足量”是每天2-3毫克,中国是3.5毫克,加拿大更高。这个“充足量”的意思是每天吃这么多就足够满足需要了,并不意味着超过了就有害。而“最大摄入量”则是不超过就认为安全,超过了则风险增加——中国和美国制定的标准都在每天10毫克左右。
水、空气、土壤、食物中都有锰的存在。普通人主要的锰摄入途径是食物。不同国家统计的居民锰摄入量不尽相同,一般都在几毫克的样子。也就是说,一般人都不会“缺锰”,同时距离“安全摄入上限”也还有相当的距离。
不锈钢餐具“锰超标”的真正含义
新闻披露了苏泊尔的不锈钢餐具所用材质不合格,强调了“锰含量超过国标4倍”,于是根据“长期过量摄入锰增加帕金森病风险”,解读出这些不锈钢餐具“有害健康”。
国家对于不锈钢餐具所用材质有要求,其中有对锰含量的限制。不过,这一限制并非基于“如果超标了,就会危害食品安全”而制定的。它只是对于钢材本身的一种规范。“钢材中的含量”,与“可能进入食品中被吸收的量”,完全不是一回事。从目前新闻报道的信息来看,苏泊尔没有否认“材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指控,但强调其餐具的各项指标合格。他们还引用国外情况,认为现行国标的规定不合理,应该允许更多材料。
这二者并不矛盾。现行国标指定了一些不锈钢的型号与指标,其含义是:如果使用这些钢材,那么就会是“合格”的。而另一方面,正如苏泊尔所称,行业总是在发展,许多新型的、甚至或许是更适合的钢材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包括在国家标准中。用这些新钢材来制作餐具,也完全可能符合各项食品安全标准。
所以,苏泊尔的“锰超标”餐具违反了材质方面的国标。但这个标准并不是基于食品安全而设立的。我们不能用它来说明“超标了就有害健康”,也不能用它来说明“虽然超标但不会危害健康”。
从法规的角度说,苏泊尔不符合国标。他们认为现行的国标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惯例。从技术角度来说,这并不令人惊奇。如果将来的国标修订成允许使用他们现在用的钢材,也并不见得就是“黑幕”。不过,在国标修订之前,他们的做法不符合标准——或者,至少,不符合所有的国家标准。这种“违规”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应该由主管部门来定夺。但媒体通过炒作成“食品安全事件”来进行打击,却也并不合理。
“锰超标”的餐具是否有害
因为锰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过量摄入又有害,所以,离开量来谈是否有害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从餐具中析出到食物中的量微不足道,自然也就用不着担心。如果餐具中的析出不可忽略,那么会有三种情况:
一、如果一个人从其他途径摄入的锰不足,那么这样的餐具甚至起到了“补锰”的作用;
二、如果一个人从其他途径摄入的锰充足,但是距离过量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加上这些餐具中析出的锰也还是明显低于“安全限”,那么这些锰也就无所谓;
三、如果一个人的锰摄入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安全限,那么餐具中析出的这些锰就是雪上加霜。
所以,“锰超标”的餐具是否安全,其锰含量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关键因素在于“析出量”有多少,以及“其他途径的摄入量”有多少。没有这两个指标,说什么都是纸上谈兵。
根据新闻报道,中国居民锰摄入量大致为每天6.8毫克。苏泊尔方面提供的检测数据则是,所用的钢材析出量为每公斤0.05毫克。如果这个数据属实,那么从这些餐具中析出的锰就微不足道,几乎不会改变人们总的锰摄入量。或者,如上述的第二种情况,这些析出的锰,不足以使得一般人的锰摄入量达到“安全限”。
因为锰的营养与毒性特征,国际上一般不对餐具中的锰析出量设定标准。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性,促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不锈钢餐具中的锰析出进行评估。不论结果如何,这总是一种进步。不管此前的国标是否合理,也不管苏泊尔的检测数据是什么,还是让我们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评估拭目以待。
长期使用高锰钢电水壶会损害健康吗? 最近又报道称高锰钢电水壶中的锰会在高温加热过程中溶解到水中,进
首先我们看下事件的起因——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广东的媒体也是看到这个才去采访调查的。
报告里面其实并没有涉及“记忆力衰退”,只是做了两项相关的检测:
不锈钢成分分析:这个用了光谱分析电热水壶本身的锰含量,是相对成熟可靠的检测方式,基本没啥问题。
锰析出量:毕竟材料本身的锰含量再高,你也得进入水中才能影响到人体,所以和上面的测试是互相独立的。
继续往下看,发现在锰析出量的“判断依据”中使用了我国《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提到的“锰含量小于0.1ml/L”。这点就是让45批次产品中22批次出现健康风险的判断指标。
本来觉得这报告有理有据,算是板上钉钉的结论了,但多年前的职业病还是发作了起来——这个锰析出的检测方法是啥?好好奇,管不住我的麒麟臂啊……~
“锰析出量参照SN/T 2829-2011《食品接触材料 金属材料 食品模拟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标准规定方法检验”——照着报告中的这句话我真去翻了SN/T 2829-2011标准,发现了两个颇感惊讶的事实:
食品模拟物:标准中使用的并不是水,而是“4%乙酸食品模拟液”。唉?模拟液是酸性的(pH值约为2.5),这和日常烧水的状况完全不一样嘛……模拟烧汤?
标准涵盖的重金属检测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类食品接触材料(搪瓷制品、不锈钢制品和铝制品)于4%乙酸食品模拟液中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铅(Pb)、锑(Sb)和锌(Zn)含量的测定。”——唯独不见锰,活脱脱的超标检测,检测员同志……这么做是严重违规哦,查下来执业证会被吊销的。
所以,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这件事儿看起来又是一出闹剧……错误的检测方法导致了错误的结论(简单直接的方法是洗净水壶后直接将纯水煮沸,测试水中的锰含量),错误的结论又和制造材料的成分比例强行挂钩,烘托出了一票使用304不锈钢的“大牌水壶”的可靠。随后又由媒体作为“权威部门结果”进行歪曲实情、添油加醋的症状宣传。最后通过大家的集体恐慌横行朋友圈。
当然,要最终解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权威部门用正确的方式再测一次,看看结果如何。不过,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情况来看,这很可能只是一场闹剧。
来源:果壳
作者:菊 科学松鼠会会员,物理系
不锈钢中的锰含量越高,是否越容易生锈
1、不锈钢管产品具有优良耐蚀性,且不易生锈,是因其含有的铬和镍元素成分在空气中,与氧结合成坚固表面皮膜,这种不氧化皮膜可防止钢材表面的氧化作用(生锈),且可发挥保护表面作用。含有的铬和镍越高,耐腐蚀的能力越强。
2、虽然不锈钢管是一种不易生锈的金属,但并非绝对不会生锈的金属。因使用条件或使用环境不同,也会生锈。
3、不锈钢中的锰主要是提钢的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锰对人有危害么
每天摄入超过9毫克的锰对人体有危害,可以引起急性锰中毒和慢性锰中毒。
急性锰中毒常见于口服浓于1%高锰酸钾溶液,引起口腔黏膜糜烂、恶心、呕吐、胃部疼痛;3%~5%溶液发生胃肠道黏膜坏死,引起腹痛、便血,甚至休克;5~19克锰可致命。在通风不良条件下进行电焊,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锰烟雾,可发生咽痛、咳嗽、气急,并骤发寒战和高热(金属烟热)。
慢性锰中毒一般在接触锰的烟、尘3~5年或更长时间后发病。早期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酸痛、下肢无力和沉重、多汗、心悸和情绪改变。病情发展,出现肌张力增高、手指震颤、腱反射亢进,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和情绪不稳定。后期出现典型的震颤麻痹综合征,有四肢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言语障碍、步态困难等以及有不自主哭笑、强迫观念和冲动行为等精神症状。
图为锰矿石:
扩展资料
锰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含锰量在 20~10000ppm之间,平均值为1000ppm。在岩石风化为土壤的过程中,锰既不因土壤淋溶而损失,也不会大量富集。例如玄武岩转化为土壤时,锰含量从每公斤岩石含1200毫克变为1300毫克。
对于有中等污染而又耕作过的土壤来说,岩石风化输入的锰,数量不变,降水和降尘输入的锰增为20毫克,通过肥料输入的锰为5毫克,从土壤输往作物的锰为 5~60毫克。由此可以看出,除了自然循环以外,对土壤含锰量影响最大的是来自大气中的锰。
锰对大气的污染
冶炼锰、锰合金和使用锰的厂矿及其周围的大气中,以气溶胶形态存在的锰,其含量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可造成工人职业性的锰中毒。从区域环境来说,大气中的锰含量,欧洲平均为0.043微克/立方米,北美为0.15微克/立方米。
日本为0.08~0.6微克/立方米,意大利的米兰为1.3微克/立方米,北半球海洋上空为 0.0079微克/立方米,南半球海洋上空为0.00024微克/立方米,南极洲为0.00001微克/立方米。大气中锰的氧化物和其他金属氧化物一起,能在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或硫酸盐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锰 (化学元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锰污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