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钢(钢管)的焊接技巧(马氏体与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牌号)
很多人不知道马氏体钢(钢管)的焊接技巧的知识,小编对马氏体与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牌号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导读目录:
马氏体钢(钢管)的焊接技巧
马氏体钢具有较强的淬火倾向,一般由高温奥氏体空冷即可淬火,形成马氏体组织。
但含碳量低的1Cr13经淬火处理后具有马氏体加铁素体组织,属于半马氏体钢。
在上述两类马氏体钢中,前者主要用于一般耐蚀条件(如大气、海水及硝酸等)和要求一定强度的构件,后者主要用于作热强钢。
看到这里想必您已经对我们的产品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您可能还对下面的产品和信息感兴趣:。
多数马氏体钢由于其成分特点,其组织往往处于马氏体-铁素体的交界处。
当冷却速度较大时,近缝区能产生粗大的马氏体组织,使接头塑性下降;当冷却速度较小时,则产生粗大的块状铁素体和碳化物组织,使接头的塑形更显著下降,因此焊接时应注意控制冷却速度。
马氏体钢及其焊接接头在375~575℃的范围内加热并逐渐冷却时,能产生比较明显的断裂韧性降低现象。
这是由回火脆化引起的,因此热处理时应避开回火脆化温度区。
马氏体钢可采用除气焊以外的所有熔焊方法进行焊接,例如焊条电弧焊、埋弧焊、钨极氩弧焊、熔化极氩弧焊等。
由于这种钢具有很大的冷裂敏感性,焊前必须严格清理焊件、烘干焊条,使焊接保持低氢甚至超低氢条件。
焊接材料的选择应视钢种、焊接方法和接头的工作条件的不同而异。
为了保证使用性能的要求,焊缝的化学成分应力求接近母材的成分,即宜选用与母材成分接近的焊接材料。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焊缝和热影响区容易硬化变脆。
奥氏体焊缝塑性和韧性高,但强度较低,因而只适用于应力不高的静载条件下工作的焊件,而且由于焊缝与母材的热物理性能差异较大,在高温下工作时,在接头的界面能产生较高的附加应力和导致接头提前失效,因此也不适用于高温下工作的焊件。
如果接头的拘束度大,应相应提高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
用奥氏体钢焊接材料焊接时,视焊件厚度可不预热或低温预热。
为了保证焊后奥氏体能完全转变为马氏体,不允许焊后立即进行回火处理,须使接头冷却到Ms点以下某个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高温回火处理。
因为如果焊后立即回火,就会使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和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沉淀,这种组织是很脆的。
马氏体与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牌号
沉淀硬化型牌号比马氏体牌号具有更高的合金含量。
沉淀硬化型牌号含有镍;并且,为了增加硬度,也可以相应地添加铜、铝、钛、铌和钼。
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它们在经历最终热处理后的微观结构是奥氏体、半奥氏体或马氏体。
第4马氏体转变分析.ppt
M形成,周围A中产生弹性应变,积蓄弹性应变能(或称共格应变能)。
M长大到一定程度,A中弹性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共格关系破坏,M停止生长。
;M相变是切变型相变,因此M成分与A成分完全一致;。
逆转变与M转变有相同的特点,与Ms及Mf相对应,逆转变转变开始点As及终了点Af。
如果M在加热到As以前可析出更稳定的相就不会出现逆转变。
如钢中M加热时会形成碳化物而不会发生逆转变。
;温度;;第二节钢中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第4马氏体转变分析;M的轴比:;二、马氏体转变的经典切变模型;1.贝茵(Bain)模型。
如沿b3向压缩20%,b1和b2拉长12%,该晶胞转变成bcc结构,c/a为1。
;G-T模型为两次切变模型:;G-T切变模型;图4-11马氏体转变中不均匀切变示意图。
很好的解释了M的点阵改组、宏观变形、位向关系、表面浮凸,特别是预测了M内的两种主要的亚结构位错和孪晶,。
A密排面堆垛顺序为ABCABC,hcp-M为ABAB。
因此-M转变实质上是密排面堆垛顺序的变化。
这一转变,只需母相(111)面(密排面)上每隔一层滑过一个Shockley不全位错。
对于层错能较低的铬镍不锈钢、高锰钢、Fe-Ni-Mn合金是完全可能。
全位错很容易发生下面的分解:1/2[101]→1/6[112]+1/6[211]。
-马氏体;1.板条状马氏体;图4-14低碳钢淬火板条马氏体的金相显微组织。
;束:A晶粒由几个M“束”构成,每一束对应{111}晶面族中一个晶面。
板条:块则由两种特定K-S取向的变体群构成,这两个变体群取向相差比较小,约10左右。
这种变体群称为板条群,是板条M的基本单元。
;2.透镜片状马氏体;图4-17透镜片状马氏体示意图;图4-18Fe-1.86%C合金中的透镜片状马氏体显微裂纹残余奥氏体;透镜片状M亚结构:主要是{112}孪晶,也称为孪晶M。
;3.蝶状马氏体;在Ms点低于0℃的Fe-Ni合金中,立体形。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马氏体钢(钢管)的焊接技巧的介绍了,马氏体与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牌号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