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

博主:adminadmin 2022-11-01 02:30:01 条评论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文导读目录:1、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2、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3、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doc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150-250℃回火为低温回火,其目的是降低钢中残余应力和脆性,保持钢在淬火后的高硬度与耐磨性.工...

今天给各位分享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

本文导读目录:

1、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2、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

3、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doc

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150-250℃回火为低温回火,其目的是降低钢中残余应力和脆性,保持钢在淬火后的高硬度与耐磨性.工程上各种高碳工具、模具钢一般采用低温回火,这时的组织为低碳马氏体和亚稳定的碳化物,称为回火马氏体。

  500-650℃的回火为高温回火.回火后钢件的综合机械性能(强度、塑性、韧性)均较高.习惯上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

  对于学材料的人来说,“马氏体”的大名如雷贯耳,那么说到阿道夫马滕斯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在铁碳组织中这样以人名命名的组织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名称和它们背后那些材料先贤的故事。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doc

  因为相变前后化学成分不变,新相(马氏体)和母相(奥氏体)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只是晶格结构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成了体心立方晶格而且马氏体相变可以在-196℃-296℃低温下进行,这样低的温度原子扩散极困难,所以相变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因此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有规则移动,原来相邻的原子相变以后仍然相邻,原子不发生扩散就可以发生马氏体相变。

  人们早就发现,在高碳钢样品中产生马氏体转变之后,在其磨光的表面上出现倾动,形成表面浮凸。

  这个现象说明转变和母相的宏观切变有着密切关系。

  马氏体形成是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同时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而且整个相界面是互相牵制的,这种界面称为“切变共格”界面。

  就马氏体相变而言,不但在快冷的变温过程中有马氏体相变,而且在等温过程中,也有等温马氏体产生,如Fe-Ni26-Cu3合金所能发生等温马氏体相变,但钢的马氏体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的。

  马氏体转变不仅新相和母相有一定的位向关系,而且马氏体是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开始形成的,这个晶面即称为惯习面。

  1924年Bain提出Fcc母相→bcc(bct)马氏体相变晶体学雏型,见图1。

  1930年K-S位向关系、193435年(西山)关系的建立,1948年Jawson和Wheeler应用矩阵研究晶体学,1949年Greninger和Troiano、1951年Machlin和Cohen以及Bowles等环绕表面浮突提出均匀切变及二次切变的设想。

  Bain模型把面心立方点阵的c轴压缩,而把垂直于c轴的其他两个轴拉长,使轴比为1,就可使面心立方点阵变成体心立方点阵。

  因为马氏体中有间隙式溶解的碳,所以其轴比不能等于1。

  随碳含量不同,马氏体的轴比在1.08-1.00之间。

  因此在无碳的情况下,希望轴比从1.41变成1.00。

  图1Bain应变模型在面心立方(Fe)点阵中构成体心立方点阵。

  西山切变模型与K-S相比,晶面的方位对应是相同的,晶轴方向两者相差516。

  G-T模型经过两次切变,第一次切变产生宏观外形变化,出现表面浮凸、三棱点阵,由浮凸表面和样品交截的角度可确定惯习面的方位,有一组晶面间距与原子排列和(112)M面相同。

  第二次切变是在(112)M面和[111]M方向发生12~13的切变,体心正方点阵经微小调整成马氏体结构,对浮凸没有可见的影响。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的介绍了,马氏体、奥氏体的由来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