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

博主:adminadmin 2022-10-28 11:30:08 条评论
摘要:很多人不知道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的知识,小编对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文导读目录:1、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2、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3、不锈钢的固溶热处理工艺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301不锈钢在形变时呈现出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被用于要求较高强度的各种场合...

很多人不知道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的知识,小编对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

本文导读目录:

1、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2、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

3、不锈钢的固溶热处理工艺

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301不锈钢在形变时呈现出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被用于要求较高强度的各种场合。

  302B是一种含硅量较高的不锈钢,它具有较高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304L是碳含量较低的304不锈钢的变种,用于需要焊接的场合。

  较低的碳含量使得在靠近焊缝的热影响区中所析出的碳化物减至最少,而碳化物的析出可能导致不锈钢在某些环境中产生晶间腐蚀(焊接侵蚀)。

  305和384不锈钢含有较高的镍,其加工硬化率低,适用于对冷成型性要求高的各种场合。

  309、310、314及330不锈钢的镍、铬含量都比较高,为的是提高钢在高温下的抗氧化性能和蠕变强度。

  而30S5和310S乃是309和310不锈钢的变种,所不同者只是碳含量较低,为的是使焊缝附近所析出的碳化物减至最少。

  330不锈钢有着特别高的抗渗碳能力和抗热震性.。

  321、347及348是分别以钛,铌加钽、铌稳定化的不锈钢,适宜作高温下使用的焊接构件。

  348是一种适用于核动力工业的不锈钢,对钽和钻的合量有着一定的限制。

  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

  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氧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

  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

  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公式来表述奥氏体形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

  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碳是一种较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其形成奥氏体的能力是镍的30倍,但是它不能被添加到耐腐蚀的不锈钢中,因为在焊接后它会造成敏化腐蚀和随后的晶间腐蚀问题。

  氮元素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也是镍的30倍,但是它是气体,想要不造成多孔性的问题,只能在不锈钢中添加数量有限的氮。

  添加锰和铜会造成炼钢过程中耐火生命减少和焊接的问题。

  在不锈钢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铁素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铁素体,奥氏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奥氏体。

  最终的晶体结构取决于两类添加元素的相对数量。

  铬是一种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铬在不锈钢晶体结构的形成上和奥氏体形成元素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

  因为铁和铬都是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400系列不锈钢是完全铁素体不锈钢,具有磁性。

  在把奥氏体形成元素-镍加入到铁-铬不锈钢的过程中,随着镍成分增加,形成的奥氏体也会逐渐增加,直至所有的铁素体结构都被转变为奥氏体结构,这样就形成了300系列不锈钢。

  如果仅添加一半数量的镍,就会形成50%的铁素体和50%的奥氏体,这种结构被称为双相不锈钢。

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

  针对于异形曲面,表面线条极为复杂采用滚筒式打磨方式。

  针对于电子元器件平面圆弧形产品,采用车床直接加工或平面研磨。

  但是对于打磨材料的选择,基本原理一样,要保证不锈钢加工的平面平整度和光滑细腻度。

  所有打磨方式都是采用磨料在介质的作用下与不锈钢想接触产生磨削力,以此达到表面移除。

  在这种原理下,要保证磨料具有极强的磨削力,一般采用棕刚玉这一类具有极高硬度和磨削力的磨料。

  保证磨料和磨削介质具有较强的粘附性,在以往的处理环节中,有存在磨料粘附力不足,导致磨粒在磨削划痕中残留形成缝隙,氧气进入导致氧化形成局部发黑发黄,后续形成腐蚀。

  磨料的粒径选择要均匀,避免打磨后表面粗细度不均匀,影响后续更精细处理。

  粗抛:粗抛主要目的在于对于打磨环节残留的打磨痕迹进行处理,抛光材料一般采用麻轮配粗抛蜡进行处理,采用大压力和抛轮与钢材产生的高温对不锈钢表面形成大压力压延作用,利用金属的延展性达到表面平整度和去除打磨痕迹的作用。

  针对打磨痕迹的粗细程度,麻轮的选择一般为特硬≥较硬≥硬≥偏软≥软。

  相对应的抛光蜡选择为:强切削黑蜡(紫蜡)≥切削紫蜡≥大白蜡(大蓝蜡)。

  在这样的抛光方式下,基本满足对于打磨痕迹的处理(特殊情况除外)。

  1.在抛轮布料环节选择布料略粗的纯棉抛光布轮(过浆棉布,帆布,防雨布,牛仔布等杂布)。

  精抛(镜面成型):精抛光主要是对于中抛产生的残留痕迹进行最后精细化处理,最终形成镜面效果。

不锈钢的固溶热处理工艺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04奥氏体不锈钢试块进行1050℃保温30min固溶处理,分别在水中和在空气中冷却。

  结果发现得出组织均为单相奥氏体,水中冷却不锈钢硬度更高,说明水冷后获得更大的内应力。

  原材料进行650℃保温60min敏化处理和800℃保温60min敏化处理,对比得出在800℃保温60min时更容易发生晶间腐蚀。

  因此,304不锈钢热处理时应避免在敏化温度区间内较高温度停留较长的时间。

  按照国标《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实验方法,对原材料非金属夹杂物如图1所示,在100倍下与标准图对比,可以得出原材料含有两类夹杂物。

  沿轧制方向排成一列为氧化铝类(B类),从粒度粗细和长度可以判断是细系,1.5级。

  形态比小,成黑色无规则分布的颗粒为球状氧化物类(D类),从粒度和数量可以判断是细系,1.5级。

  所以测定结果为细系B1.5,细系D1.5。

  浸蚀方法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浸蚀10min。

  奥氏体晶粒均匀细小,根据《GB/T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晶粒度可评定为5.5级。

  另外,晶粒中伴有孪晶,黑点为非金属夹杂物。

  从金相图片可看出此原材料已经经过固溶处理。

  原材料各种硬度测量如表1所示,硬度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值为HB187左右。

  将304奥氏体不锈钢原材料加热到1050℃,保温30min,通过快冷至室温,进行重新固溶处理。

  图3为空冷后的试样金相组织,图4为水冷后的试样金相组织。

  浸蚀方法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浸蚀10min。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各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的介绍了,不锈钢镜面打磨抛光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