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401和304的区别(不锈钢为什么不容易生锈?)
很多人不知道不锈钢401和304的区别的知识,小编对不锈钢为什么不容易生锈?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导读目录:
不锈钢401和304的区别
410含C多,不含Ni,主要影响就是304的不易生锈腐蚀,抗氧化性好(2017-11-06Elephanoman)。
410不锈钢和304不锈钢对比当然是304不锈钢好,410是属于马氏体不锈钢,耐腐性不好。
耐高温方面也比较好,一般使用温度极限小于650℃。
304不锈钢具有优良的不锈耐腐蚀效能和较好的抗晶间腐蚀效能。
2、化学成分中,含硫量明显不同,304不锈钢含S≤0.030;304不锈钢含S≥0.15;。
4、化学成分中,303含C≤0.15,304含C≤0.08;。
304:C0.08,Mn2.00,P0.045,S0.03,Si1.00,Cr18.0-20.0,Ni8.0-11.0,。
18/10是中国标准称呼,在美国标准中称呼为304L。
18/10含锣18(Cr),含镍10(Ni),304含锣18(Cr),含镍9(Ni)。
〈2〉1812系列:00Cr18Ni12Mo2Ti(316L)。
〈4〉2520系列:0Cr25Ni20等等"。
描述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两个名字,奥氏体是音译过来的,英文是Austenite。
304不锈钢只能说是不锈钢的一种型号,市场上常用的有国标304,国标201。
不锈钢为什么不容易生锈?
1,不锈钢不是不会生锈,也同样会在表面生成一种氧化物。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不锈钢的不锈机理都是因为存在Cr元素。
不锈钢耐蚀的根本原因(机理)是钝化膜理论。
所谓钝化膜就是在不锈钢的表面有一层以Cr2O3为主的薄膜。
由于这个薄膜的存在使不锈钢基体在各种介质中的腐蚀受阻,这种现象称为钝化。
这种钝化膜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锈钢本身就有自钝化的能力,这种自钝化能力随铬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因此它才具有了抗锈性;另一种较广泛的形成条件是不锈钢在各种水溶液(电解质)中,在被腐蚀的过程中形成钝化膜而使腐蚀受阻。
当钝化膜被损坏后,立即又可形成新的钝化膜。
不锈钢的应用环境极其复杂,单纯的氧化铬钝化膜还不能适应高耐蚀性的要求。
因而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还需要在钢中加入钼(Mo)、铜(Cu)、氮(N)等元素,以改善钝化膜的组成,进一步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
添加Mo,由于腐蚀的产品MoO2-靠近基体而强烈促进集体的钝化,阻止了对基体的腐蚀;添加Cu使不锈钢表面钝化膜中含有了CuCl,因它与腐蚀介质不发生作用而提高了耐蚀性;添加N,由于钝化膜富集了Cr2N,使钝化膜中Cr浓度提高,因而提高了不锈钢的耐蚀性。
不锈钢因含有Cr在表面形成氧化铬薄膜,失去化学活性,称为钝化状态,但奥氏体系若经过475850℃温度范围时,C会与Cr结合生成碳化铬(Cr23C6)析出在晶体边界,因此晶界附近的Cr含量大减,成为贫Cr区。
此时,其耐腐蚀性会降低,对腐蚀环境特别敏感,故称为敏化现象。
敏化现象在氧化酸的使用环境最容易腐蚀,此外还有焊接热影响区和热间弯曲加工区。
b)t对已经发生敏化现象的不锈钢施以高温固溶化处理,加热至足以使碳化铬分解的温度(10401150℃),然后急速冷却,使碳化铬来不及析出。
d)t选用含钛(Ti)或铌(Nb)的安定型不锈钢,如316Ti、321、347、348,由于Ti、Nb与C的亲和力都大于Cr,而且碳化钛与碳化铌的析出温度比碳化铬高,所以可避免碳化铬析出。
l2.t环境的条件:温度,湿度,流体的速度,含氧量及PH值。
为最单纯的一种腐蚀,金属表面出现一层均匀的腐蚀产物,一般钢铁在大气中的生锈均属这种类型。
此形态的腐蚀使金属表面均匀产生一层腐蚀生成物,腐蚀减薄的厚度是均匀一致,常发生于大气的腐蚀或酸液的腐蚀。
将两种不同金属组合之组织构造置于腐蚀环境(电解液)中,化学性质较活泼或电位较低的金属侧会加速腐蚀,惰性较大(正极)或电位较高的金属则会减慢腐蚀。
举例:钢管和铜管相接,则属低电位之钢管会加速腐蚀,此种电位差称为伽凡尼电池,所形成的腐蚀称为异金属腐蚀或伽凡尼腐蚀。
间隙腐蚀为发生在组织结构缝隙内部的腐蚀,缝隙处因对流不良,易产生附着物或沉积物,所溶存氧气比外部稀薄而造成阳极,外部富氧区为阴极,形成了一种氧浓差电池,于是开始腐蚀。
腐蚀是一种化学作用,但如果金属和腐蚀环境有相对运动时,两者之间必有机械磨擦或撞击,则金属受到腐蚀破坏速率必然加快,此种现象称为冲蚀。
此种腐蚀常发生于流体改变方向处,流体若含溶氧或pH值较低皆会加速腐蚀,其形状大都是冲蚀腐蚀为沟槽状。
1)铬是构成不锈钢的基本元素铬是决定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最基本元素。
在氧化性介质中,铬能使钢的表面很快形成一层实际为腐蚀介质不能透过和不溶解的富铬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很致密,并与金属基本结合得很牢固,保护钢免受外界介质进一步氧化浸蚀;铬还能有效地提高钢的电极电位。
当含铬量不低于12.5%原子时,可使钢的电极电位发生突变,由负电位升到正的电极电位。
当含铬量达到25%、37.5%原子时,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的突变,使钢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能。
镍对不锈钢耐腐蚀的影响,只有它与铬配合时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为,低炭镍钢要获得纯奥氏体组织,含镍量需达24%;要使钢在某些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显著改变,含镍量需在27%以上。
而在含铬18%的钢中加入9%的镍,就能使钢在常温下获得单一奥氏体组织,并可以提高钢对非氧化性介质(如:稀、、磷酸等)的耐蚀性,并能改善钢的焊接和冷弯等的工艺性能。
(4)钼和铜能提高某些不锈钢对某些介质的耐腐蚀性能钼和铜能提高不锈钢对、醋酸等腐蚀介质的耐蚀能力。
钼还能显著提高对含氯离子的介质(如)以及有机酸中的耐蚀能力。
但含钼的不锈钢不宜在硝酸中应用,含钼的不锈钢在沸腾的65%硝酸中的腐蚀速度比不含钼的增加一倍;铜加入铬锰氮不锈钢中,会加速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钼对钢获得单一奥氏体组织有不利影响,因此在含钼钢中,为了使钢在热处理后具有单一的奥氏体组织。
硅对提高铬钢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很显著,含5%铬及1%硅的钢,抗氧化的能力可与12%铬钢相等。
如使钢在1000℃能抵抗氧化,含0.5%硅时需要22%的铬,如加入2.5~3%的硅以后,只需要12%的铬就可以了。
有资料还介绍,向Cr15Ni20的铬镍钢中加2.5%的硅,抗氧化性能可相当Cr15Ni60的铬镍合金。
向高铬钢中加铝也能使抗氧化性能显著提高,它的作用与加硅的功能相仿。
(8)硼高铬铁素体不锈钢(Cr17MO2Ti)中加0.005%的硼,可使钢在沸腾的65%醋酸中的耐腐蚀性能提高;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微量(0.0006~0.0007%)的硼,可使钢的热态塑性改善;硼对提高钢的热强性有良好的作用,可使不锈钢的热强性显著提高;含硼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在原子能工业中有着特殊的用途。
但不锈钢中含硼会使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
以上谈到了构成不锈钢的基本元素铬,和影响不锈钢组织、性能的重要元素碳,以及改善不锈钢性能和组织的添加元素镍、锰、氮、钛、铌、钼、铜、硅、铝、钨、钒、硼等十多个元素。
在工业上实际应用的不锈钢,很多钢种同时存在着几种至十几种合金元素,当几种元素共存于不锈钢这一统一体中时,决定不锈钢组织的是各种元素影响的总和。
各种元素对不锈钢组织的影响,根据其共同性,概括起来,基本上分属于两大类:一类是形成或稳定奥氏体的元素,它们是碳、镍、锰、氮、铜、以碳和氮的作用程度最大;另一类是形成铁素体的元素,它们是铬、钨、钼、铌、硅、钛、钒、铝等,这一类元素形成铁素体的作用,如以铬为1来加以比较,其他元素的作用都比铬大。
不锈钢的性能除工艺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组织的构成,而构成不锈钢组织的是各种合金元素在钢中的总和。
因此说,不锈钢的性能,归根到底主要是由合金元素决定的。
只含有铬元素的不锈钢,人们通常称它为“不锈铁”,工业上称它为“铬不锈钢”。
这类钢都具有磁性,他们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或铁素体、马氏体为主体的复相组织。
这类钢具有抵抗大气及弱腐蚀介质的能力,或有更高的耐腐蚀性能与抗氧化性能,或可淬火使用。
但他们的机械性能或工艺性能较差,几乎没有焊接性能等等的不足之处。
各种类型的不锈钢区别,今天终于分清楚了
通俗地说,不锈钢就是不容易生锈的钢,实际上一部分不锈钢,既有不锈性,又有耐酸性(耐蚀性)。
不锈钢的不锈性和耐蚀性是由于其表面上富铬氧化膜(钝化膜)的形成。
试验表明,钢在大气、水等弱介质中和硝酸等氧化性介质中,其耐蚀性随钢中铬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当铬含量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时,钢的耐蚀性发生突变,即从易生锈到不易生锈,从不耐蚀到耐腐蚀。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不锈钢401和304的区别的介绍了,不锈钢为什么不容易生锈?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