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奥氏体不锈钢?什么是马氏体不锈钢?两者有什么区别

博主:adminadmin 2022-10-23 23:15:01 条评论
摘要:什么是奥氏体不锈钢?什么是马氏体不锈钢?两者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应用?其实,在机械设计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奥氏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而常用的马氏体不锈钢AISI420和AISI440C,弹性模量为215Gpa,其中420淬火和回火热处理后,屈服强度可达345Mpa-1420M...

  什么是奥氏体不锈钢?什么是马氏体不锈钢?两者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应用?

  其实,在机械设计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奥氏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而常用的马氏体不锈钢AISI420和AISI440C,弹性模量为215Gpa,其中420淬火和回火热处理后,屈服强度可达345Mpa-1420Mpa,440C热处理后,屈服强度甚至可以达到1900Mpa。

  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淬可以理解为蘸,就是将烧红的金属元件,到水里蘸一下,就像蘸辣椒酱,蘸金属这口味有点重。

  马氏体不锈钢体系

  我们知道,奥氏体不锈钢没有磁性,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如刚才提到的303,304,还有316,202等不锈钢。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奥氏体不锈钢?什么是马氏体不锈钢?为什么两者磁性和抗腐蚀能力不一样?应用上有什么差别

  所以这两天,我重新梳理了一下这两者的区别。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也欢迎你指出,一起进步。

  说起马奥体,我觉得不得不从纯铁开始说起。

  我们知道,当把纯铁加热到熔点1538度以上时,纯铁变成了液体。

  结晶是指液体变固体。

  关于晶体,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说明一下。

  若干箱苹果装满一车后,就叫晶粒,不同大小的车,能够装下不同数目的箱子,组成不同大小的晶粒,所有车装满,全部运输到客户那里,就组成了晶体。

  例如,从熔点到1394度之间,铁结晶成体心立方结构,叫-Fe,在1394到912度之间,结晶成面心立方结构,叫-Fe,当温度降至912度以下后,又具有体心立方结构,称为-Fe。

  我们知道,水可以溶解糖,盐等易溶物,这叫液溶。

  碳溶于-Fe称为铁素体FerriteF,还是保持体心立方结构,碳溶于-Fe称为奥氏体Austenite=Au,仍然具有面心立方结构,奥氏体塑性很好,容易变形。

  如果碳的质量分数超过了两者的溶解度极限,会发生什么呢?

  好了,到这里,我们有了奥氏体的概念。

  当温度低于727度时,奥氏体会和其他组织混合,形成新的组织,而我们平时用的不锈钢,大都在常温下。

  铁碳相图微组织

  当含碳量是4.3%时,室温下组织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即莱氏体Ledeburite,用Ld表示。

  所以,奥氏体不锈钢从何而来?

  合金是指一种金属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家里的铝合金窗户是铝与镁及硅组成的合金,厨房水龙头主体一般是铜合金,主要是铜与锌,还含有少量的铅。

  室温下,不同质量分数的的碳钢,将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后,就会形成奥氏体,这个奥氏体有个特点,就是它在不同的温度范围等温,或者是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冷却,会形成成不同的组织。

  例如,对于含碳量为0.77%的碳钢(也叫共析钢),在临界温度727度到560度之间等温,会形成珠光体,在560度到Ms之间等温会形成贝氏体,在Ms-Mf之间等温就形成马氏体。

  共析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可能存在的组织

  把奥氏体在560到Ms温度区间保温,首先在奥氏体晶界处析出过饱和的铁素体,然后在铁素体中析出细小的渗碳体,所以,贝氏体是过饱和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因为马氏体在Ms-Mf之间转变,转变温度低,速度快,只发生铁素体的晶体结构转变,碳原子来不及重新分布,被保留在马氏体中,其碳的质量分数和母奥氏体相同,所以马氏体是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当然,因为工件实际热处理时,常常被连续冷却,而不是保温,所以一般用冷却速度来估计最后的常温组织。

  例如,退火(Annealing),相当于炉冷,冷却速度很慢,通常在105–103K/s,得到的组织是粗片状珠光体,因为缓慢冷却的过程中,组织会慢慢长大。

  最后在水中淬火,快速冷却,得到马氏体组织,所以淬的目的,就是得到马氏体。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退火和正火热处理的含义。

  退火可以理解为退去工件内部的“火”,金属和人一样也有火,比如内部的热应力就是一种火。退火时不能太急,必须慢慢来,才能见效,就像人上火了,可以通过喝茶慢慢降火一样。

  正火,从单词Normalize演化而来,可以理解为正常化,什么叫正常化,在空气中冷却就叫正常化,因为在炉中或者在水中冷却,都是人为控制,而在空气中冷却不需要人为控制,可以看成是正常冷却。

  应用上,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常以正火做预备热处理,而高碳钢一般用退火做预备热处理,因为碳含量高,硬度也高,不容易加工,退火以降低硬度,提高加工性能。

  从奥氏体和马氏体得到奥氏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还需要一步。

  但是,当钢中加入某些足够多的合金元素时,就会扩大奥氏体相区,例如加入9%的镍,或者13%的锰等,则可使A3线下降,使得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形成奥氏体钢。

  为什么要在碳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呢?

  合金元素的加入,刚好可以弥补这些缺点,所以实际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合金钢。

  例如,Si、Cr、AL、Ti等的加入,当加入的铬元素达到17%-28%,常温下奥氏体区域消失,钢在室温下呈单相铁素体组织,称为铁素体钢。

  奥氏体不锈钢是在低碳钢的基础上,加入了17%-25%的铬元素,和8%-29%的镍元素,例如典型的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就是铬≥18%,镍≥8%的合金钢。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例如,钢中的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F3C层片相间的组织,在硝酸酒精溶液中,构成无数个微电池。电位低,形成微电池的阳极,不断析出铁离子,也就是被腐蚀,F3C电位高,形成微电池的阴极,把电子传给溶液中氢离子,形成氢气。

  同时,铬元素的加入,提高了基体的电极电位,并在钢的表层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Cr2O3,从而使得钢在一定的介质中不容易生锈,所以叫奥氏体不锈钢。

  因为合金元素单一,马氏体不锈钢只在非氧化介质中,例如大气,水蒸气中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而在非氧化介质中,例如盐酸溶液中,耐腐蚀能力变得很低。

  到这里,我们终于清楚奥氏体和马氏体不锈钢的概念了。

  按照磁铁吸铁的原理,是马氏体和铁素体能够被磁化,而奥氏体不能被磁化。

  反正结果就是马氏体和铁素体有磁性,但是奥氏体没有磁性或者仅有弱磁性。

  有时奥氏体呈现磁性,一般有两个原因。

  另外,奥氏体不锈钢经过冷加工,组织结构也会向马氏体转化,冷加工变形度越大,马氏体转化越多,钢的磁性也越大。

  另外,我们的钣金件,一般是用304钢板弯折的,用得最多的厚度是从1mm,1.5mm,2mm和3mm。当然,有时候只做遮盖用时,也用铝板弯折,并做发黑表面处理,防止生锈。

  420和440C因为做调质后(淬火加高温500-650度回火),屈服强度很高,所以也常常用于对于强度要求高的设计中,例如我之前提到的,机器人快还装置中的柔性定位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