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模具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塑胶模具的废料是怎么产生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做模具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本文导读目录:
做模具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
1)做好模具设计.通常模具设计由模具厂做,但还是要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模具规格书和要求,就是要规定模架的材料,型腔,型芯的材料;产品的模腔数量;模具的使用寿命;注塑机台的吨位;零件的材料和表面处理要求.要求高(或是水平高)的企业还要规定分型面,水口的形式和位置,顶针的形式,因为模具厂并不清楚你们产品的要求,如果不做规定,任由模厂自己设计,那么很有可能在重要的外观表面设置水口,或有镶块.另外,很多工程师为了图省事,对一些不重要的内部结构不做出模斜度,任由模具厂自己决定,这样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现在做模具设计也没有几个认真负责的,拼命做大出模斜度,搞得产品到处都是缩水,最后不得不烧焊重做.因此必须认真检查模具厂的模具设计,特别是分型面,水口,镶块等.还有就是要提供注塑机台的品牌和规格供模厂设计时参考.,2)模具开始加工后,要向模具厂家要排期表,就是模具进度的计划表.什么时候开始订模坯,什么时候开粗,什么时候锣铜公,打电火花......等等,最关键是T1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定期去检查模具加工进度,保证T1按计划进行.,3)T1试模后才是跟模的真正开始.拿到样品后要安排检讨会议,装配工程样机,对所有的问题总结出来,商讨解决方案.一般要产品工程师同模具厂的跟模人员共同完成.每一个问题都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设计不完善还是模具加工不到位,还是注塑工艺参数.这就要求工程师有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和模具经验.有些问题是综合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更改设计呢还是通过工艺解决呢,这也要用丰富的经验去判断.接下来就是要给出更改方案,对于结构上的更改(加胶/减胶)都要做手板确定,并给出详细的改模图纸.很多工程师在这方面也比较喜欢偷懒,只告诉模具厂这里那里不行,要这样那样改,不给出具体的图纸尺寸,这样模厂往往会改错或不到位,增加了更改的次数.这方面我有过很多教训.现在所有的更改方案都是我们做产品设计同模厂的人一起出,都要做手板样品来检验方案的效果.对于外观表面的缺陷,比如,夹水线等,通常先考虑注塑工艺去解决,不行的话要考虑更改水口位置去解决.,4)试模一定要到现场.T1试模可以不去,但T2开始最好每次试模时设计工程师要到现场了解试模的情况.一方面看看模具的状态,另一方面了解注塑工艺情况,这点是很重要的.只看样品是不知道模具状态的,一个合格的样品不能代表模具合格了,也许是十啤才出一个好的,也许是打着脱模剂勉强做出来的.每次试模还要记录注塑工艺参数.,5)验收模具.产品合格了,模具却不一定能进入生产状态.即使模具也合格了,也要跑合一段时间才能顺利大批量生产.除了按模具规格书进行例行的检查外,还要查查滑块的硬度,冷却水道的压力,相关的配件等.必要时要厂家提供模具材料的证明,保证是按规格书中的要求采购的.,以上是我们通常跟模的做法,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希望其他同行写出你们的跟模经验,大家一起分享.,1.外观部分: 在T1阶段时,模具厂心里只有60-70%的把握,新的材料差别更大,所以试模是试外观的关,2.尺寸部分:做模的人都对部分装配性重要尺寸保留有余地,也是跟据经验做出的值,所以T1时要测量准确,更主要的是要实配后,确定要修改到多少,心里若没底可先做大后改小的方法,表向烧焊方向考虑,模具开发流程以及模具工程师的具体工作。
1,首先产品工程师开发出新产品后给我们模具工程师检查各个零件开模的可行性,以及评估能否简化产品结构,以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成本,确认模具可以具体开模后,由模具工程师约模厂、产品工程师、注塑工程师报价,(本公司有规定,模具报价最少需同时需三家以上的模厂报价,不知其他的公司是否是这样,)在报价时具体讨论模具分型面的确定,进胶口的位置零件的出模数等,由注塑工程师现场提出模具试模时可能存在的外观问题,如气纹、夹水线等等,由模具工程师提出行位,斜顶,镶件的注意事项,以及和产品工程师确定塑胶材料、钢材型号等等,最后由模厂提出意见,如果无异意,既要求模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模具报价单,报价单上需提供每套模具的价格,钢材型号,出模数,第一次试模日期,3,在收到报价单后,货比三家,选择价格最低、技术能力最强、做模周期短的供应商,在确定供应商后,开单给模厂,通知模厂开始模具设计,订料。
在模厂设计完成后,模具供应商需提供模图与模具工程师以及产品工程师开会讨论模具设计具体所存在的问题,4,在确定模图后开始通知模厂正式开始模具加工,模厂需两周提供一次模具加工进度表给模具工程师,并且需提供完整的模具结构图(2D、3D),模具预约试模时间表给模具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收到预约试模时间表后出试模通知单给塑胶部,预备试模机台以及塑胶原料,5,模具完成后模具送到本厂塑胶部,试模前需检查模具,如:运水、安全制、行位、锁模片等一系列工作。
在确定OK后开始上机试模,试模时需模具工程师、产品工程师以及模厂人员到场,在试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模厂在机台上面解决,如无法在机台上解决就要求下模,待解决后再安排试模,r6,在拿到试模样板后,模具工程师安排零件量数,产品工程师装样板机,待完成以上工作后,通知模厂开会讨论第一次试模时所存在的问题,由产品工程师提出装配、以及外观上面的问题,再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在确认方案后,模厂开始改模,在改模过程中如需报价,需模厂尽快出报价单给产品工程师确认,在改模过程中模厂需提供第二次试模的具体时间,改模完成后开始第二次试模,第二次试模依照步骤6进行,直至试模合格的零件,装出合格的样机,7,在确定模具合格后,模具工程师,塑胶部签收模具合格单。
在生产过程中,模具在十万啤以内出现的模具问题,模厂需免费维修,十万啤以后出现的模具问题,模厂依情况而定提供报价单给模具工程师审核,以上模具开发流程,仅供参考。
塑胶模具的废料是怎么产生的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农业生产各领域中,塑料制品无处不在,当这些产品的寿命或使用目的达到后,就会被丢弃而成为废旧塑料,当然,废旧塑料的来源不仅限于此,在废品回收商网前面说过,在塑料的合成、成型加工、流通和消费等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废料或废弃制品,其具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树脂生产中产生,在树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报矿以下3个方面:,①.聚合过程中反应釜内壁上刮削下来的贴辅料(俗称“锅巴”)以及不合格反应料。
②.配混过程中挤出机的清机废料以及不合格配混料,③.运输、贮存过程中落地料(抛撒料)以及掉渣料,废料的多少取决于聚合反应的复杂性、制造工序的多少、生产设备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在各类树脂生产中,聚乙烯产生的废料最少,聚氯乙烯产生的废料最多,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在热塑性塑料的各种成型加工中均会产生数量不等的废品、等外品和边角料。
如注射成型中的六道冷料,浇口冷固料、清机废料、废边等;挤出成型中的清机废料、修边料和最终产品上的戴截断料等;吹塑过程中的吹塑机上的戴坯口,设备中的冷固料和清机废料以及中空容器的飞边等(生产带把瓶子时其戴屁口废料率可达%40);压延加工中从混炼机、压延机上掉落的废料、修边料和废制品等;滚塑加工中模具分型县上的溢料、取出的边缝料和废品等,成型加工中所产生的废料量取决于加工工艺、模具和设备等,一般来说,这种废料再生利用率比较高,它们品种明确,填料量清楚,且污染成都小,性能接近于原始料,预处理工作量小,通常只作粉碎处理,可作为回头回头料掺入新料之中,并且对制品的性能和质量影响较小,热固性塑料在成型加工时也会产生废品、废料,如废品已发生交联反应,则这些废品回收再生的难度就很大,配混合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
配混和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仅占所有废旧塑料的很小部分,它们是在配混设备清机时清除的废料和不正常运行情况下出的次品,其中大部分可回收性废旧塑料,二次加工中产生,二次加工通常是将从成型加工厂购买来的塑料半成品经过转印(大意为:将鼓面上所形成的墨粉图像转移到纸上的过程叫转印)、封口、热成型、机械加工等加工制成成品,这里产生的废料往往要比成型加工厂产生的废料更加难以处理,如经印刷、电镀等处理后的废品,要将其印刷层、电镀层取出的难度和成本都很大,而直接粉碎或造粒得到回收料,其价值则要低得多,经热成型、机械切削加工而产生的废边、废粒,回收再生就比较容易,且回收废料的价值也比较高,消费后产生,这类废旧塑料来源广,使用情况复杂,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回收再用,这类废弃物包括:。
(1)化学工业中使用过的袋、桶等,(2)纺织工业中的容器、人造纤维丝等,(3)家电行业中的包装材料、泡沫防震垫等,(4)建筑行业中的建材、管材等,(5)罐装工业中的收缩膜、拉伸膜等,(6)食品加工中的周转箱、蛋托等,(7)农业中的地膜、大棚膜、化肥袋等,(8)渔业中的渔网、浮球等,(9)报废车辆上拆卸下来的保险杠、燃油箱、蓄电池箱等。
做模具的工作流程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塑胶模具的废料是怎么产生的、做模具的工作流程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