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及其退火炉结构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博主:adminadmin 2022-12-26 15:48:01 条评论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带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及其退火炉结构。背景技术:钢带在传入退火炉内,先通过加热段,再通过冷却段,然后从退火炉内传出。目前钢带退火炉内的冷却段采用的是风冷形式,也叫风冷段。风冷段是利用...

  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及其退火炉结构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带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及其退火炉结构。

  背景技术:

  钢带在传入退火炉内,先通过加热段,再通过冷却段,然后从退火炉内传出。目前钢带退火炉内的冷却段采用的是风冷形式,也叫风冷段。风冷段是利用风管不断的通入冷却风对钢带表面进行降温冷却。

  但是,目前在风冷段时,其送风管都是采用直线形式,这种形式的送风管对钢带中部的降温效果没有钢带旁侧好,导致钢带表面降温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及其退火炉结构,该风管能够提高对钢带中部的降温效果,从而使钢带表面降温均匀。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所述风管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风管段和倾斜设置的第二风管段,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形成V型的一整条风管,且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之间形成150度的夹角;所述第一风管段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一风嘴,所述第一风嘴端部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管段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二风嘴,所述第二风嘴端部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嘴与所述第二风嘴在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嘴与所述第二风嘴的锥形角相等,且所述锥形角为6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管段的外端设有第一水平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上设于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风管段的外端设有第二水平段,所述第二水平段上设于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口上设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二进风口上设有第二法兰。

  一种退火炉结构,所述退火炉结构包括退火炉壳体,所述退火炉壳体内设有传送带和风管,所述退火炉壳体前段为加热段,其后段为冷却段,所述风管设于所述退火炉壳体后段,所述风管为如上所述的风管,所述风管的V型尖端朝下设于所述传送带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所述退火炉壳体的后端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风管,用于钢带退火炉内冷却段,由于该风管呈V型且其V型尖端朝下设于所述传送带的上方,当钢带在传送带上传输经过冷却段时,风管在退火炉冷却段中心形成的冷却气流比其在两侧形成的冷却气流要大、且更接近钢带表面,从而形成对钢带中部更强的冷却效果,结合钢带旁侧本身比钢带中部容易冷却的特点,从而达到从而使钢带表面降温均匀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及其有益效果,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的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截面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B截面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C-C截面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退火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各部件名称及其标号

  1、第一风管段;10、风管;11、第一风嘴;12、第一出风口;13、第一水平段;14、第一法兰;15、第一进风口;2、第二风管段;21、第二风嘴;22、第二出风口;23、第二水平段;24、第二法兰;25、第二进风口;3、退火炉壳体;4、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所述风管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风管段1和倾斜设置的第二风管段2,所述第一风管段1与所述第二风管段2相交连接形成V型的一整条风管,且所述第一风管段1与所述第二风管段2之间形成150度的夹角;所述第一风管段1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一风嘴11,所述第一风嘴11端部设有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二风管段2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二风嘴21,所述第二风嘴21端部设有第二出风口22;所述第一风嘴11与所述第二风嘴21在所述第一风管段1与所述第二风管段2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1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22在所述第一风管段1与所述第二风管段2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

  在其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嘴11与所述第二风嘴12的锥形角相等,且所述锥形角为60度。

  所述第一风管段1的外端设有第一水平段13,所述第一水平段13上设于第一进风口15;所述第二风管段2的外端设有第二水平段23,所述第二水平段23上设于第二进风口2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口15上设有第一法兰14,所述第二进风口25上设有第二法兰24。

  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退火炉结构,所述退火炉结构包括退火炉壳体3,所述退火炉壳体3内设有传送带4和风管10,所述退火炉壳体3前段为加热段,其后段为冷却段,所述风管10设于所述退火炉壳体后段,所述风管10为如上所述的风管,所述风管10的V型尖端朝下设于所述传送带4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出风口12及所述第二出风口22朝向所述退火炉壳体3的后端一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风管,用于钢带退火炉内冷却段,由于该风管呈V型且其V型尖端朝下设于所述传送带的上方,当钢带在传送带上传输经过冷却段时,风管在退火炉冷却段中心形成的冷却气流比其在两侧形成的冷却气流要大、且更接近钢带表面,从而形成对钢带中部更强的冷却效果,结合钢带旁侧本身比钢带中部容易冷却的特点,从而达到从而使钢带表面降温均匀的效果。

  只要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思想,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实施例进行任意组合,均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对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型及不同实施例进行的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思想的任意组合,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风管段和倾斜设置的第二风管段,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形成V型的一整条风管,且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之间形成150度的夹角;所述第一风管段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一风嘴,所述第一风嘴端部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管段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二风嘴,所述第二风嘴端部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嘴与所述第二风嘴在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第一风管段与所述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嘴与所述第二风嘴的锥形角相等,且所述锥形角为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管段的外端设有第一水平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上设于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风管段的外端设有第二水平段,所述第二水平段上设于第二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带退火炉用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上设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二进风口上设有第二法兰。

  5.一种退火炉结构,所述退火炉结构包括退火炉壳体,所述退火炉壳体内设有传送带和风管,所述退火炉壳体前段为加热段,其后段为冷却段,所述风管设于所述退火炉壳体后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为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所述风管的V型尖端朝下设于所述传送带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所述退火炉壳体的后端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钢带退火炉用风管,所述风管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风管段和倾斜设置的第二风管段,第一风管段与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形成V型的一整条风管,且第一风管段与第二风管段之间形成150度的夹角;第一风管段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一风嘴,第一风嘴端部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二风管段的外侧沿轴向设有外凸的锥形第二风嘴,第二风嘴端部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一风嘴与第二风嘴在第一风管段与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在第一风管段与第二风管段相交连接处也相交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能够提高对钢带中部的降温效果,从而使钢带表面降温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刘自然;卢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肇庆宏旺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宏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文档号码:201721102250

  技术研发日:2017.08.30

  技术公布日: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