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博主:adminadmin 2022-11-24 02:28:01 条评论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酸雾净化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背景技术:酸雾,通常是指雾状的酸类物质。在空气中酸雾的颗粒很小,比水雾的颗粒要小,比烟的湿度要高,是介于烟气与水雾之间的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其中包括硫...

  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实用新型属于酸雾净化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

  背景技术:

  酸雾,通常是指雾状的酸类物质。在空气中酸雾的颗粒很小,比水雾的颗粒要小,比烟的湿度要高,是介于烟气与水雾之间的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其中包括硫酸、硝酸、盐酸等无机酸,以及甲酸、乙酸、丙酸等有机酸所形成的酸雾。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酸雾净化塔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环境治理中,其具有适用范围广,净化效率高,设备阻力低,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其工作原理是在塔内喷淋碱性吸收液,与酸雾结合,以达到最后的净化效果。例如专利号为cn201821726322.4,专利名称为一种工业废气净化塔公开的实用新型,其揭示了塔体内中部设有锥形导流板,锥形导流板上布满过水孔,且锥形导流板的下端外圆面与他替她内圆面之间有间隙,塔体内下部设有倒锥形挡板,倒锥形挡板中部开设有开口,倒锥形挡板的外圆面与塔体内圆面配合固定连接,塔体底面为四周低中间高的锥形底面,塔体在锥形导流板与倒锥形挡板之间设有进气管,塔体上端设有出气口,塔体外侧设有循环管道,循环管道上端穿过塔体伸入锥形导流板的上方,循环管道下端穿过塔体位于倒锥形挡板的上方,这样,循环管道将塔体底部的冷却水抽入锥形导流板上方,并通过喷水管喷到锥形导流板上,通过锥形导流板的过水孔和锥形导流板与塔体的间隙呈雨水状向下喷洒,使锥形导流板下方的废气实现更好的洗淋,洗淋后的污水落入塔体下部。

  但是,喷水管是位于锥形导流板的上方,而烟气是从锥形导流板的下方,且通过锥形导流板上的过水孔,可见锥形导流板的下部容易受烟气影响而发生腐蚀,另外,喷淋管喷出的水需要对锥形导流板进行冲刷,若锥形导流板强度不够,则容易锥形导流板造成损坏,进而影响使用使用效率和降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提升净化效率的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

  一种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包括塔体、导流锥和喷淋机构,所述塔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塔体的下部,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塔体上部,所述导流锥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锥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塔体内部的两侧,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锥之间设置有气体通过的通道,所述导流锥表面设置有若干喷水口,所述喷水口和所述通道相对设置,所述喷淋机构包括喷头、管道和水泵,所述喷水口上设置有所述喷头,所述管道分别连接所述喷头和所述塔体的下部,在所述水泵的作用下,将所述塔体下部的吸收液引至所述喷头处,由所述喷头进行喷淋净化。

  进一步,所述导流锥包括上壁板和下壁板,上壁板、下壁板和塔体内壁之间形成了密闭的空腔。

  进一步,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下壁板之间的夹角为15°~90°。

  进一步,所述导流锥的数量为两个,位于上部导流锥的下壁板与位于下部导流锥的上壁板相平行,位于上部导流锥的上壁板与位于下部导流锥的下壁板相平行。

  进一步,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下壁板采用钢板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导流锥横向设置在所述塔体内部,所述导流锥的长度为所述塔体宽度的六分之一。

  进一步,所述管道延伸至所述导流锥内部,且与所述喷头相连通。

  进一步,多个所述导流锥引出的管道分别位于同一侧。

  进一步,所述导流锥内部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还包括吸附层,所述吸附层设置在所述塔体内部,且位于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导流锥之间。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导流锥依次间隔设置在塔体内部的两侧,相邻的两个导流锥之间形成了用于气体通过的通道,导流锥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喷头,通过喷淋机构可对通过通道的废气进行喷淋净化,有效提高净化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流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塔体、110进气口、120出气口、130通道、200导流锥、201喷水口、210上壁板、220下壁板、300喷淋机构、310喷头、320管道、400吸附层、50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所述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包括塔体100、导流锥200和喷淋机构300,塔体100采用玻璃钢材料制成,塔体100上设置有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20,进气口110位于塔体100的下部,出气口120位于塔体100上部。导流锥2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锥200依次间隔设置在塔体100内部的两侧,相邻的两个导流锥200之间设置有气体通过的通道130,通道130呈s形。导流锥200表面设置有若干喷水口201,喷水口201和通道130相对设置。喷淋机构300设置在塔体100上,且分别连接塔体100的底部和喷水口201,用于将塔体100底部的吸收液引至喷水口201处,并通过喷水口201喷出以对通道130内的废气进行喷淋。使用时,废气通过进气口110进入塔体100内部,依次通过通道130,且从出气口120排出,在烟气通过通道130的过程中,喷淋机构300同时进行喷淋净化,喷淋后的吸收液顺着通道130流至塔体100底部,以待后续进行再次喷淋。通过设置通道130,使废气与吸收液能够充分反映,有效提升净化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流锥200包括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上壁板210、下壁板220和塔体100内壁之间形成了密闭的空腔,并且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呈角度设置,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分别与塔体100内壁相连接,提升了导流锥200与塔体100的连接强度,防止喷淋水对导流锥200进行冲刷时,造成导流锥200掉落,进而影响使用效果。其中下壁板220对上壁板210产生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增强了导流锥200的耐冲刷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连接处,即导流锥200的头部与塔体100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使废气通过,而导流锥200的尾部与塔体100另一侧内壁相连接。参考图1,导流锥200是横向设置在塔体100内部的,即导流锥200的长度方向和塔体100的宽度方向相一致。其中,导流锥200的长度为塔体100宽度的六分之一左右,即导流锥200与塔体100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小,以使通过的废气能够充分的浸入到吸收液中,并有效提升净化效果。

  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之间的夹角为15°~90°,优选为30°。

  上臂板210和下壁板220上分别设置有喷水口201。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述导流锥200的数量为两个,位于上部导流锥200的下壁板220与位于下部导流锥200的上壁板210相平行,位于上部导流锥200的上壁板210与位于下部导流锥200的下壁板220相平行。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上部导流锥200下壁板220和位于下部导流锥200上壁板210之间的通道130,其两侧分别设置有喷水口201,可见,通过该通道130内的废气的净化效果最好。采用了上述结构,有效提升净化效果。

  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分别采用钢板材料制成,有效提升支撑强度。导流锥200内部可设置加强筋,进一步提升支撑强度。

  如图1所示,所述喷淋机构300包括喷头310、管道320和水泵,喷水口201上设置有喷头310,管道320分别连接喷头310和塔体100的下部,在水泵的作用下,将塔体100下部的吸收液引至喷头310处,由喷头310进行喷淋净化。

  其中,管道320延伸至导流锥200内部,与喷头310相连接。参考图2,管道320分别设置在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内壁上,其中,位于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上的管道320相连通,这样,管道320能够将吸收液分别输送至上壁板210和下壁板220的喷头310处。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上部导流锥200内部的管道320,从其尾部引出,位于下部导流锥200内部的管道320,从其头部引出。即多个导流锥200引出的管道320分别位于同一侧。

  在其它实施例中,位于上部导流锥200内部的管道320,从其尾部引出,位于下部导流锥200内部的管道320,从其尾部引出。即多个导流锥200引出的管道320分别位于塔体100的两侧。

  在其它实施例中,位于上部导流锥200内部的管道320,从其头部引出,位于下部导流锥200内部的管道320,从其头部引出。即多个导流锥200引出的管道320分别位于塔体100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最上面的导流锥200,其上的上壁板210可不设置喷头310和喷水口201,防止吸收液从出气口120喷出。

  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导流锥200上设置有挡板500,该挡板500和上壁板210相平行,这样上壁板210上的喷头310喷出的水能够受挡板500挡住,而不会从出气口120喷出。

  如图1所示,所述耐腐蚀型玻璃钢酸雾净化塔还包括吸附层400,吸附层400设置在塔体100内部,且位于出气口120和导流锥200之间,用于对废气进行再次净化,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该吸附层400可为活性炭吸附层。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采用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