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的制作工艺流程

博主:adminadmin 2022-12-30 01:32:01 条评论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生活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背景技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已经成为河流污染的主要源头,我国自2001年开始,各地纷纷进行小区中水站的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是,事实表明,河流污染依...

  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的制作工艺流程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生活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已经成为河流污染的主要源头,我国自2001年开始,各地纷纷进行小区中水站的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是,事实表明,河流污染依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治污效果不够明显,而且,还带来了污泥处理问题。

  在厨房内,为了能够将污水排出通常在地板上设置有地沟,目前,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491978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不锈钢厨房地沟,包括不锈钢地沟盖板,滤网、“L”型下水管;所述地沟顶部设置有不锈钢地沟盖板,所述地沟在位于地沟盖板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下方设置有“L”型下水管,所述“L”型下水管较长一端延伸至地沟侧壁外,所述“L”型下水管较短一端向下浸没在地沟底部积水中形成水封闭。该不锈钢厨房地沟在使用时,由于污水中常常会混杂有蔬菜叶、泥土等一些杂质,蔬菜叶能够阻挡在滤网外,但是泥土进入到“L”型下水管内可能会导致阻塞的现象,但是工作人员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下水管堵塞,从而会导致下水管内的积水越来越多直至溢出于盖板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该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在下水管发生堵塞时进行报警从而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对下水管的疏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包括排水槽,设置在排水槽上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过滤污水的过滤孔,所述排水槽底面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槽内设置有报警系统,所述报警系统包括采样电路以及报警器,所述采样电路包括

  基准模块,所述基准模块用于提供基准电压;

  采样模块,包括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排水槽内的水位并提供采样电压;

  比较模块,与所述基准模块和采样模块耦接,当采样电压大于基准电压时输出驱动信号,所述驱动信号驱动报警器进行报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排水管内发生阻塞时,水流会无法排出,所以会在排水槽内堆积,基准模块能够提供一个基准的电压,采样模块能够检测水槽内的水位并同步提供采样电压,当采样电压高于基准电压时意味着水槽内的水位高于预定的高度时,采样模块会输出驱动信号至报警器,从而报警器能够发生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应当进行对排水槽的清理以及对下水管的疏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准模块包括第一基准电阻、第二基准电阻和第三基准电阻,所述第三基准电阻和第二基准电阻串联接地,所述第二基准电阻和第一基准电阻的节点耦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入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基准电阻和第二基准电阻串联接地,第二基准电阻和第一基准电阻的节点耦接比较模块输入端,使得第二基准电阻和第一基准电阻具有分压的作用,起到为比较模块提供基准电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基准电阻为可调电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基准电阻为可调电阻,可以对第三基准电阻进行组织的调节进而调节基准电压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上顶端设置有放置槽,所述盖板通过所述放置槽放置于所述放置槽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水槽顶端设置的放置槽,能够供盖板放置,使得盖板能够稳定的固定在排水槽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盖板均由不锈钢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排水槽以及盖板长时间与水接触,所以将排水槽以及盖板通体设置为不锈钢材质,能够防止被水所腐蚀,并且不锈钢的强度高、延伸性好,所以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斜面的最低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水槽的底面设置为斜面,当水流通过过滤孔流至排水槽内时,会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水流导向斜面较低的一端直至通过排水管进行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排水管内发生阻塞时,水流会无法排出,所以会在排水槽内堆积,基准模块能够提供一个基准的电压,采样模块能够检测水槽内的水位并同步提供采样电压,当采样电压高于基准电压时意味着水槽内的水位高于预定的高度时,采样模块会输出驱动信号至报警器,从而报警器能够发生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应当进行对排水槽的清理以及对下水管的疏通。

  附图说明

  图1为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的剖视图;

  图3为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水槽;11、放置槽;12、斜面;13、排水管;14、报警器;2、盖板;21、过滤孔;300、基准模块;310、采样模块;320、比较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括排水槽1以及设置在排水槽1上的盖板2,排水槽1的顶端设置有放置槽11,盖板2通过放置槽11能够稳固的防止在排水槽1上,盖板2表面设置有若干的过滤孔21,厨房地面的污水通过过滤孔21能够进入到放置槽11内,为了能够将排水槽1内的污水排出,排水槽1的底面设置有斜面12,处于斜面12最低处设置有排水管13,污水通过排水管13能够进行排出。

  如图3所示,当排水管13堵塞时,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疏通,所以在排水槽1内设置有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包括采样电路以及报警器14,采样电路包括有基准模块300、采样模块310以及比较模块320。

  基准模块300包括有第一基准电阻R11、第二基准电阻R12和第三基准电阻R13,第三基准电阻R13和第二基准电阻R12串联接地,第二基准电阻R12和第一基准电阻R11的节点耦接比较模块320的输入端。

  采样模块310为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能够实时的进行对排水槽1内的水位检测并实时通过采样电压。

  比较模块320用于比较基准电压和采样电压的大小,当采样电压大于基准电压时,比较模块320会输出驱动信号,驱动信号会信号报警器14进行报警。

  该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在使用时,污水能够通过设置在盖板2上的过滤孔21导入到放置槽11内,由于污水内含有包括污泥等各种材质,所以可能会堵塞排水管13,当排水管13被阻塞以后,排水槽1的污水无法被排出,从而会堆积在排水槽1内并且排水槽1内的水位会越来越高,当水位高于预定的高度时,报警器14会进行报警,从而提醒工作人员应该进行对排水管13的清理以及疏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槽(1),设置在排水槽(1)上的盖板(2),所述盖板(2)上设置有用于过滤污水的过滤孔(21),所述排水槽(1)底面设置有排水管(13),所述排水槽(1)内设置有报警系统,所述报警系统包括采样电路以及报警器(14),所述采样电路包括

  基准模块(300),所述基准模块(300)用于提供基准电压;

  采样模块(310),包括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排水槽(1)内的水位并提供采样电压;

  比较模块(320),与所述基准模块(300)和采样模块(310)耦接,当采样电压大于基准电压时输出驱动信号,所述驱动信号驱动报警器(14)进行报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模块(300)包括第一基准电阻、第二基准电阻和第三基准电阻,所述第三基准电阻和第二基准电阻串联接地,所述第二基准电阻和第一基准电阻的节点耦接所述比较模块(320)的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基准电阻为可调电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上顶端设置有放置槽(11),所述盖板(2)通过所述放置槽(11)放置于所述放置槽(1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以及所述盖板(2)均由不锈钢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的底面为斜面(12),所述排水管(13)位于所述斜面(12)的最低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排水槽,设置在排水槽上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过滤污水的过滤孔,所述排水槽底面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槽内设置有报警系统,所述报警系统包括采样电路以及报警器,所述采样电路包括基准模块,所述基准模块用于提供基准电压;采样模块,包括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排水槽内的水位并提供采样电压;比较模块,与所述基准模块和采样模块耦接,当采样电压大于基准电压时输出驱动信号,所述驱动信号驱动报警器进行报警。该厨房不锈钢排水明沟在下水管发生堵塞时进行报警从而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对下水管的疏通。

  技术研发人员:邱建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宝恒伟业厨房设备有限公司

  文档号码:201720258844

  技术研发日:2017.03.16

  技术公布日: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