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博主:adminadmin 2022-12-14 15:00:01 条评论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制品,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背景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逐渐融入了物联网技术,其中,无线远传智能水表就是物联网技术与传统水表的结合...

  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制品,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逐渐融入了物联网技术,其中,无线远传智能水表就是物联网技术与传统水表的结合,可以实现远程抄送水表,减轻水表抄送人员的工作量。无线远传智能水表在传统机械水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无线电子传感收发模块,可以将水表所测的数据通过无线模块远程传递给系统,此外,无线远传智能水表还包括水室,水室安装在水表机械部件的下方,用以进水和出水,以方便水表检测水的容量或是流速,进一步确定用水量。水室外壳需要卫生环保、机械性能好、有较好的的抗腐蚀能力等,但是目前常用的水室外壳常由塑料或者铝合金制成,塑料的水室外壳机械强度偏低,刚性不足,有冷脆现象,易老化、蠕变等。而铸造铝合金材质的水室外壳在冲击力作用下,螺纹等部位表面硬化层容易剥落和受损;表面氧化后的析出物是否会对人体健康有害有待于评估。此外,常用的水室外壳只是简单起到容水和进出水的作用,水从进水口进入后流经测量部件,从出水口流出,出水口和进水口的该高度一致,水室底部的水流动性较差,有时候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水室外壳易老化、刚性不足、耐腐蚀性弱以及表面氧化物析出,以及目前常用的水室外壳中水室底部的水流动性不强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包括水室本体、以及一体连接于水室本体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室本体包括一体铸造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为同轴的圆柱状,所述上壳体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下壳体的截面直径,所述上壳体的顶端内侧设有螺纹,所述上壳体的顶端外侧设有密封槽;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水室本体的一侧,并且所述进水口连通于所述下壳体,所述出水口相对于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水室本体的另一侧,所述出水口连通于所述上壳体。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下壳体,所述进水口的另一端斜向上延伸;所述出水口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上壳体,所述出水口的另一端向下延伸。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的内部通孔和所述出水口的内部通孔均是平滑的曲线通孔。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的端部外侧设有螺纹。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的带有螺纹的端部与所述出水口的带有螺纹的端部等高。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水室本体之间设有三角形的加强板,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室本体之间设有三角形的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上均设有圆形开孔。

  优选地,所述水室本体的厚度均匀且不小于3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与常用的水室外壳不同,本实用新型采用不锈钢一体铸造成型,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无二次污染;在高低温条件下不会产生腐蚀物和渗出物,卫生环保,且机械性能好。本实用新型的水室本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相对设置在水室本体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通于下壳体和上壳体,水流从下方的进水口进入,从上方的出水口流出,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存在高度差,有利于容水的同时可以使水室中的水更好地流动,以方便水表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包括水室本体1、以及一体连接于水室本体1两侧的进水口2和出水口3,水室本体1包括一体铸造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为同轴的圆柱状,上壳体11的截面直径大于下壳体12的截面直径,上壳体11的顶端内侧设有螺纹13,上壳体11的顶端外侧设有密封槽14;进水口2设置在水室本体1的一侧,并且进水口2连通于下壳体12,出水口3相对于进水口2设置在水室本体1的另一侧,出水口3连通于上壳体11。

  本实用新型的进水口2和出水口3之间存在高度差,进水口2位于出水口3的下方,水流从进水口2流入水室,在水室中流动存储,直至水平面达到出水口3时,水流从出水口3流出水室,进水口2与出水口3之间存在高度差,水流从下方流入,使得水室中的下层的水流动性比较强,有利于水表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上壳体11通过内侧的螺纹13与水表下端相连接,上壳体11外侧的密封槽14用于进一步改善水室外壳的密封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进水口2的一端连通于下壳体12,进水口2的另一端斜向上延伸;出水口3的一端连通于上壳体11,出水口3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即水流从进水口2进入水室是从上向下流入,水流从出水口3流出水室也是从上向下流出,有利于水流顺利地流进流出。优选地,进水口2的内部通孔和出水口3的内部通孔均是平滑的曲线通孔,由于进水口2和出水口3都是连接水管进行进出水,所以进水口2和出水口3内部设置为平滑的曲线通孔有利于水管在需要时插入进水口2和出水口3内部,并且有利于水流流动。

  优选地,进水口2和出水口3的端部外侧设有螺纹13,方便进水口2和出水口3在与水管连接时通过螺纹13进行固定安装,一方面能够起到加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螺纹13的安装方式简单快捷,便于后期拆卸维修。

  优选地,进水口2的带有螺纹13的端部与出水口3的带有螺纹13的端部等高,即进水口2与水管连接的一端和出水口3与水管连接的一端等高,方便水管的安装。

  在另一实施例中,进水口2与水室本体1之间设有三角形的加强板4,出水口3与水室本体1之间设有三角形的加强板4,加强板4可以进一步加固进水口2和出水口3的连接,防止其与水室本体1之间断裂。优选地,加强板4上均设有圆形开孔5,可以穿设细绳,将水管与进水口2或出水口3绑在一起,进一步加固水管与进水口2或是出水口3的连接。

  优选地,水室本体1的厚度均匀且不小于3毫米,提高水室本体1的强度。

  由上所述,与常用的水室外壳不同,本实用新型采用不锈钢一体铸造成型,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无二次污染;在高低温条件下不会产生腐蚀物和渗出物,卫生环保,且机械性能好。本实用新型的水室本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相对设置在谁是本体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通于下壳体和上壳体,水流从下方的进水口进入,从上方的出水口流出,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存在高度差,有利于容水的同时可以使水室中的水更好地流动,以方便水表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室本体、以及一体连接于水室本体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室本体包括一体铸造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为同轴的圆柱状,所述上壳体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下壳体的截面直径,所述上壳体的顶端内侧设有螺纹,所述上壳体的顶端外侧设有密封槽;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水室本体的一侧,并且所述进水口连通于所述下壳体,所述出水口相对于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水室本体的另一侧,所述出水口连通于所述上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下壳体,所述进水口的另一端斜向上延伸;所述出水口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上壳体,所述出水口的另一端向下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的内部通孔和所述出水口的内部通孔均是平滑的曲线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的端部外侧设有螺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的带有螺纹的端部与所述出水口的带有螺纹的端部等高。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水室本体之间设有三角形的加强板,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室本体之间设有三角形的加强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均设有圆形开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室本体的厚度均匀且不小于3毫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水表的不锈钢水室外壳,包括水室本体、以及一体连接于水室本体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室本体包括一体铸造的上壳体和下壳体,进水口设置在水室本体的一侧且连通于所述下壳体,出水口相对于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水室本体的另一侧且连通于所述上壳体,水流从下方的进水口进入,从上方的出水口流出,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存在高度差,有利于容水的同时可以使水室中的水更好地流动,以方便水表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不锈钢一体铸造成型,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无二次污染;在高低温条件下不会产生腐蚀物和渗出物,卫生环保,且机械性能好。

  技术研发人员:杜秀红;刘小军;刘祥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天嘉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6

  技术公布日:20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