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热冲压成形技术,是将硼钢钢板(初始强度为500?600MPa)加热至奥氏体化状态,快速转移到模具中高速冲压成形,在保证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制件在模具本体中以大于27°C/s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火处理,保压淬火一段时间,以获得具有均匀马氏体组织的超高强钢零件的成形方式,现有技术的高强度钢板冲压热成形模具包括下模座、顶杆、凹模、凸模、压边圈以及冷却水管道。该类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模具本身结构和所采用的材料,导致冲压件质量发生波动,还会产生模具磨损、开裂、报废等问题。实践表明,对于形状复杂的深拉延件,每生产几百件模具就需要清理和抛光模具,费时费力,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率,所以现有的冲压热成形模具的耐磨性低、模具使用寿命短、模具冷却时间长、使用成本高和零件成形精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对称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有凹模,所述凹模远离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和凹模通过第一锁紧装置连通,所述凹模靠近底座的一侧设有开槽,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凸模,所述凸模的上端设有第二冲压块,且第二冲压块的位置和开槽的位置对应,所述凸模的一侧设有第三冲压块,所述凸模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冲压块,且第三冲压块和第一冲压块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装置和第二冲压块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冲压块、第二冲压块和第三冲压块上均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锁紧装置和第二锁紧装置均采用锁紧螺钉。
[0008]优选地,所述开槽的直径不小于第二冲压块的直径。
[0009]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固定板和第一锁紧装置可以对凹模进行有效的固定,在底座的上端设有凸模,凸模上设有第一冲压块、第二冲压块和第三冲压块对零部件进行加工,而且第二冲压块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装置和第一冲压块、第三冲压块固定,可以在加工的时候具有很好的稳固作用,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高零件成型的精确度,而且模具耐磨性得到了提高,大大的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I底座、2支撑杆、3凹模、4固定板、5第一锁紧装置、6第二冲压块、7第三冲压块、8凸模、9第一冲压块、1第二锁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4]参照图1-2,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包括底座I,底座I的上端设有对称的支撑杆2,支撑杆2的上端设有凹模3,凹模3远离支撑杆2的一端设有固定板4,固定板4和凹模3通过第一锁紧装置5连通,凹模3靠近底座I的一侧设有开槽,底座I的上端设有凸模8,凸模8的上端设有第二冲压块6,开槽的直径不小于第二冲压块6的直径,且第二冲压块6的位置和开槽的位置对应,凸模8的一侧设有第三冲压块7,凸模8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冲压块9,且第三冲压块7和第一冲压块9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装置10和第二冲压块6连接,第一锁紧装置5和第二锁紧装置10均采用锁紧螺钉,第一冲压块9、第二冲压块6和第三冲压块7上均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
[0015]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4和第一锁紧装置5可以对凹模3进行有效的固定,在底座I的上端设有凸模8,凸模8上设有第一冲压块9、第二冲压块6和第三冲压块7对零部件进行加工,而且第二冲压块6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装置10和第一冲压块9、第三冲压块7固定。
[001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包括底座(I),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的上端设有对称的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上端设有凹模(3),所述凹模(3)远离支撑杆(2)的一端设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和凹模(3)通过第一锁紧装置(5)连通,所述凹模(3)靠近底座(I)的一侧设有开槽,所述底座(I)的上端设有凸模(8),所述凸模(8)的上端设有第二冲压块(6),且第二冲压块(6)的位置和开槽的位置对应,所述凸模(8)的一侧设有第三冲压块(7),所述凸模(8)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冲压块(9),且第三冲压块(7)和第一冲压块(9)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装置(1)和第二冲压块(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压块(9)、第二冲压块(6)和第三冲压块(7)上均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装置(5)和第二锁紧装置(10)均采用锁紧螺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的直径不小于第二冲压块(6)的直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强钢板热冲压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对称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有凹模,所述凹模远离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和凹模通过第一锁紧装置连通,所述凹模靠近底座的一侧设有开槽,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凸模,所述凸模的上端设有第二冲压块,且第二冲压块的位置和开槽的位置对应,所述凸模的一侧设有第三冲压块,所述凸模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冲压块,且第三冲压块和第一冲压块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装置和第二冲压块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高零件成型的精确度,而且模具耐磨性得到了提高,大大的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十分适合大范围的推广。
【IPC分类】B21D37/10
【公开号】CN205289461
【申请号】
【发明人】刘洪彬
【申请人】天津市澋博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7日
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拉伸模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机械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机械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些机械产品的加工经常需要用到各种拉伸模具。现有技术的拉伸模具中顶料装置大部分都是设计在模具底部,结构复杂、拆装困难,而顶料杆杆臂过长造成整个模具生产效率较低、且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内部磨损严重。现有技术中,利用拉伸原理加工板材制品使其具有特殊形状时,首先需要经过落料模具进行落料工序将多余的材料去掉,以此获得所需外轮廓的坯料,然后再对工件进行拉伸成型,这样就会导致至少使用两个模具,需要两个工序,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加工工序多,生产效率低,同时也会增加人力的投入。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包括上模座和与所述上模座对应的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凸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上设有凸模,所述凸模上设有卸料板,所述卸料板与凸模固定板之间设有卸料板螺栓,所述卸料板螺栓上设有第一弹簧;所述上模座上设有与所述凸模对应的凹模,所述凹模内形成凹模腔,所述凹模腔内设有打料板,所述上模座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一端与打料板之间通过打料杆连接,所述压板的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0006]优选的,所述卸料板上设有压边圈。
[0007]优选的,所述下模座和凸模固定板内设有气顶杆,所述气顶杆的顶端位于所述卸料板的下方。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在压板上的两侧。
[0009]本实用新型中,凸模上设有卸料板,卸料板与凸模固定板之间设有卸料板螺栓,卸料板螺栓上设有第一弹簧,当冲压完成后,卸料板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将零件从凸模上卸下,凹模腔内设有打料板,上模座内设有安装腔,安装腔内设有压板,压板的一端与打料板之间通过打料杆连接,压板的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当冲压完成后,压板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复位,通过打料杆带动打料板移动,从而使零件从凹模内落下,制造成本低,结构设计合理,拆卸方便,可对被加工零件进行拉伸冲压,一次性成形,并同时可完成落料,工件拉伸质量高、精度高。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I下模座、2凸模固定板、3上模座、4凸模、5凹模、6卸料板、7卸料板螺栓、8第一弹簧、9打料板、1压板、11第二弹簧、12压边圈、13气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3]参照图1,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包括上模座3和与上模座3对应的下模座I,下模座I上设有凸模固定板2,凸模固定板2上设有凸模4,凸模4上设有卸料板6,卸料板6与凸模固定板2之间设有卸料板螺栓7,卸料板螺栓7上设有第一弹簧8;上模座3上设有与凸模4对应的凹模5,凹模5内形成凹模腔,凹模腔内设有打料板9,上模座3内设有安装腔,安装腔内设有压板10,压板10的一端与打料板9之间通过打料杆连接,压板10的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1。
[0014]卸料板6上设有压边圈12下模座I和凸模固定板2内设有气顶杆13,气顶杆13的顶端位于卸料板6的下方,第二弹簧11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在压板10上的两侧。
[0015]凸模4上设有卸料板6,卸料板6与凸模固定板2之间设有卸料板螺栓7,卸料板螺栓7上设有第一弹簧8,当冲压完成后,卸料板6在第一弹簧8的弹力作用下将零件从凸模4上卸下,凹模腔内设有打料板9,上模座3内设有安装腔,安装腔内设有压板10,压板10的一端与打料板9之间通过打料杆连接,压板10的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1,当冲压完成后,压板10在第二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通过打料杆带动打料板9移动,从而使零件从凹模5内落下,制造成本低,结构设计合理,拆卸方便,可对被加工零件进行拉伸冲压,一次性成形,并同时可完成落料,工件拉伸质量高、精度高。
[001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包括上模座(3)和与所述上模座(3)对应的下模座(I),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I)上设有凸模固定板(2),所述凸模固定板(2)上设有凸模(4),所述凸模(4)上设有卸料板(6),所述卸料板(6)与凸模固定板(2)之间设有卸料板螺栓(7),所述卸料板螺栓(7)上设有第一弹簧(8);所述上模座(3)上设有与所述凸模(4)对应的凹模(5),所述凹模(5)内形成凹模腔,所述凹模腔内设有打料板(9),所述上模座(3)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压板(10),所述压板(10)的一端与打料板(9)之间通过打料杆连接,所述压板(10)的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板(6)上设有压边圈(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I)和凸模固定板(2)内设有气顶杆(13),所述气顶杆(13)的顶端位于所述卸料板(6)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II)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在压板(10)上的两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动力压力机拉伸模结构,包括上模座和与所述上模座对应的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凸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上设有凸模,所述凸模上设有卸料板,所述卸料板与凸模固定板之间设有卸料板螺栓,所述卸料板螺栓上设有第一弹簧;所述上模座上设有与所述凸模对应的凹模,所述凹模内形成凹模腔,所述凹模腔内设有打料板,所述上模座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一端与打料板之间通过打料杆连接,所述压板的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本实用新型制造成本低,结构设计合理,拆卸方便,可对被加工零件进行拉伸冲压,一次性成形,并同时可完成落料,工件拉伸质量高、精度高。
【IPC分类】B21D37/10
【公开号】CN205289462
【申请号】
【发明人】刘洪彬
【申请人】天津市澋博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7日
一种扳边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是一种扳边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在工业制造领域,经常需要对一些零部件进行扳边操作。传统的做法一般是:用刀在待扳边位置进行切割,再用撬棍将勾边往后翻,接着用锤子进行拍平压实,工序繁多复杂,操作困难,费时费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产品合格率低。
[0003]如何设置工装模具对工件进行一次性实现勾边切断压平的冲压效果,以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节约人工成本,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扳边冲压模具,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扳边冲压模具,包括工件,还包括上模与下模,上模与下模相配合,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固定机构、活动机构、滑动机构和卸料机构,卸料机构与活动机构连接;
[0006]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斜楔、第二活动限位块、第三活动限位块和上模固定座,上模固定座与上模板连接,第二活动限位块、第三活动限位块与上模固定座连接;
[0007]所述活动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限位块、第四活动限位块、滑块限位块、凸模固定块、弹簧B和滑座活动块,滑座活动块通过弹簧B与上模板连接,第一活动限位块、第四活动限位块、凸模固定块、滑块限位块固定安装在滑座活动块上;
[0008]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块、弹簧A和凸模,滑块卡在滑块限位块之间,通过弹簧A与凸模固定块连接,滑块固定安装有凸模;
[0009]所述斜楔与上模固定座、滑座活动块滑动连接,斜楔通过螺钉与上模板固定连接,斜楔与滑块滑动配合;
[0010]工件放置于下模,凸模与工件待扳边冲压部位相适配。
[0011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和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块、下模固定座、第一下模定位块、第二下模定位块和第三下模定位块;定位块、下模固定座连接安装于下模板,第一下模定位块、第二下模定位块、第三下模定位块与下模固定座连接,第一下模定位块、第二下模定位块、第三下模定位块组成整体,与工件的外形匹配。
[0012]进一步地,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卸料螺钉和卸料弹簧,卸料板通过卸料弹簧与滑座活动块柔性连接,卸料弹簧内部固定安装有卸料螺钉。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下模板还连接安装有限位保护的限位柱。
[0014]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是:
[0015]本实用新型的扳边冲压模具,用于对工件的扳边操作。本模具冲压时,通过斜楔与滑块的滑动配合,推动滑块上的凸模完成对工件的扳边操作。本实用新型采用冲压模具的形式,有效保证扳边质量,同时相对手工操作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9I图4是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名称:
[0021]第一活动限位块1、滑块限位块2、第二活动限位块3、滑块4、斜楔5、第三活动限位块6、第四活动限位块7、上模板8、上模固定座9、滑座活动块10、弹簧Al 1、凸模12、卸料板13、凸模固定块14、限位柱15、定位块16、下模固定座17、第一下模定位块18、第二下模定位块19、第三下模定位块20、下模板21、弹簧B22、工件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结构。
[0023]参看图1-图4所示,由于模具采用中线左右对称结构,所以图示中,描述实施结构以单边为主,图中只画出单边的零部件结构。
[0024]本扳边冲压模具,包括上模与下模,上模与下模相配合。
[0025]在上模中,上模固定座9与上模板8连接,第二活动限位块3、第三活动限位块6与上模固定座9连接。滑座活动块10通过弹簧B22与上模板8连接,第一活动限位块1、第四活动限位块7、凸模固定块14、滑块限位块2固定安装在滑座活动块10上。卸料板13通过卸料弹簧与滑座活动块10柔性连接,卸料弹簧内部固定安装有卸料螺钉。滑块4卡在滑块限位块2之间,通过弹簧All与凸模固定块14连接,滑块4固定安装有凸模12。斜楔5与上模固定座9、滑座活动块10滑动连接,斜楔5通过螺钉与上模板8固定连接,斜楔5与滑块4滑动配合。
[0026]在下模中,定位块16、下模固定座17连接安装于下模板21,第一下模定位块18、第二下模定位块19、第三下模定位块20与下模固定座17连接,第一下模定位块18、第二下模定位块19、第三下模定位块20组成整体,与工件23的外形匹配。下模板21还连接安装有限位保护的限位柱15。
[002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28]将工件23放置在下模固定座17上,利用定位块16以及第一下模定位块18、第二下模定位块19、第三下模定位块20共同对工件23进行定位。定位完毕后,模具开始进行冲压作业。
[0029]上模板8下行,开始压紧弹簧B22,滑座活动块10向下运动,接着压紧卸料弹簧,卸料板13向下运动压紧工件23。同时,上模板8下行带动斜楔5向下运动,由于斜楔5与滑块4滑动配合,带动滑块4向左运动,滑块4上固定安装的凸模12开始往左切割压平工件23,实现扳边冲压的效果。
[0030]滑块4在向左运动的同时,会压紧弹簧All。当完成扳边操作后,上模板8上行,带动斜楔5向上运动,此前压紧的弹簧All开始复位,推动滑块4向右运动复位。压紧的弹簧B22也开始复位,带动滑座活动块10向上运动复位。上模板8向上运动时,工件23有可能卡在凸模12 —同上行。此时,滑座活动块10向上运动复位的过程中,压紧的卸料弹簧开始复位,卸料板13在卸料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将工件23弹出。上模板8上行到一定高度后,即可取出工件23ο
【主权项】
1.一种扳边冲压模具,包括工件(2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模与下模,上模与下模相配合,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8)、固定机构、活动机构、滑动机构和卸料机构,卸料机构与活动机构连接;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斜楔(5)、第二活动限位块(3)、第三活动限位块(6)和上模固定座(9),上模固定座(9)与上模板(8)连接,第二活动限位块(3)、第三活动限位块(6)与上模固定座(9)连接; 所述活动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限位块(I)、第四活动限位块(7)、滑块限位块(2)、凸模固定块(14)、弹簧B(22)和滑座活动块(10),滑座活动块(10)通过弹簧B(22)与上模板(8)连接,第一活动限位块(I)、第四活动限位块(7)、凸模固定块(14)、滑块限位块(2)固定安装在滑座活动块(10)上;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块(4)、弹簧A(Il)和凸模(12),滑块(4)卡在滑块限位块(2)之间,通过弹簧A(Il)与凸模固定块(14)连接,滑块(4)固定安装有凸模(12); 所述斜楔(5)与上模固定座(9)、滑座活动块(10)滑动连接,斜楔(5)通过螺钉与上模板(8)固定连接,斜楔(5)与滑块(4)滑动配合; 工件(23)放置于下模,凸模(12)与工件(23)待扳边冲压部位相适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边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21)和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块(16)、下模固定座(17)、第一下模定位块(18)、第二下模定位块(19)和第三下模定位块(20);定位块(16)、下模固定座(17)连接安装于下模板(21),第一下模定位块(18)、第二下模定位块(19)、第三下模定位块(20)与下模固定座(17)连接,第一下模定位块(18)、第二下模定位块(19)、第三下模定位块(20)组成整体,与工件(23)的外形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边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13)、卸料螺钉和卸料弹簧,卸料板(13)通过卸料弹簧与滑座活动块(10)柔性连接,卸料弹簧内部固定安装有卸料螺钉。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边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21)还连接安装有限位保护的限位柱(1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扳边冲压模具,包括上模与下模,上模与下模相配合,上模包括上模板(8)、固定机构、活动机构、滑动机构和卸料机构,卸料机构与活动机构连接,固定机构包括斜楔(5)、第二活动限位块(3)、第三活动限位块(6)和上模固定座(9),上模固定座(9)与上模板(8)连接,第二活动限位块(3)、第三活动限位块(6)与上模固定座(9)连接。用于对工件的扳边操作。本模具冲压时,通过斜楔与滑块的滑动配合,推动滑块上的凸模完成对工件的扳边操作。本实用新型采用冲压模具的形式,有效保证扳边质量,同时相对手工操作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IPC分类】B21D37/10, B21D19/00
【公开号】CN205289463
【申请号】
【发明人】李阳扶, 范彬, 苏凤兰, 陈浩, 刘琴
【申请人】柳州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6日
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拉伸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现有模具在冲压时较为容易磨损,模具较为复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包括下模座和上模座,所述下模座和上模座通过支撑杆连接,且上模座位于下模座的上方,所述下模座的上端设有下垫板,所述下垫板的上端设有凹模,所述凹模的上端设有压边圈,所述压边圈的四周设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上设有固定装置,所述上模座的下端设有上垫板,所述上垫板的下端设有两个伸缩杆,两个伸缩杆远离上垫板的一端设有凸模。
[0006]优选地,所述压边圈采用橡胶材料。
[0007]优选地,所述下模座和支撑杆为一体成型。
[0008]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锁紧螺钉。
[0009]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夹紧装置将工件夹紧,固定装置可以调节固定的松紧,从而实现精密加工,本实用新型增强了模具表面的硬度,减少在冲压过程中模具的发热所造成的拉毛、开裂等现象发生。同时通过压边圈使得冲压时能更好的保持模具的精确性,从而使得冲压成型效果好,提高了生产效率、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的凹模俯视图。
[0012]图中:1下模座、2下垫板、3凹模、4夹紧装置、5上垫板、6上模座、7伸缩杆、8凸模、9支撑杆、10压边圈、11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4]参照图1-2,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包括下模座I和上模座6,下模座I和上模座6通过支撑杆9连接,且上模座6位于下模座I的上方,下模座I的上端设有下垫板2,下垫板2起到固定凹模的作用,下垫板2的上端设有凹模3,凹模3的上端设有压边圈10,压边圈10的四周设有夹紧装置4,通过夹紧装置4将工件夹紧,夹紧装置4上设有固定装置11,固定装置11可以调节固定的松紧,上模座6的下端设有上垫板5,上垫板5的下端设有两个伸缩杆7,两个伸缩杆7远离上垫板5的一端设有凸模8。
[0015]本实用新型中压边圈10采用橡胶材料,不易损伤待加工工件。下模座I和支撑杆9为一体成型。固定装置11为锁紧螺钉,便于锁紧。
[0016]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夹紧装置4将工件夹紧,固定装置11可以调节固定的松紧,从而实现精密加工。
[001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包括下模座(I)和上模座(6),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I)和上模座(6)通过支撑杆(9)连接,且上模座(6)位于下模座(I)的上方,所述下模座(I)的上端设有下垫板(2),所述下垫板(2)的上端设有凹模(3),所述凹模(3)的上端设有压边圈(10),所述压边圈(10)的四周设有夹紧装置(4),所述夹紧装置(4)上设有固定装置(11),所述上模座(6)的下端设有上垫板(5),所述上垫板(5)的下端设有两个伸缩杆(7),两个伸缩杆(7)远离上垫板(5)的一端设有凸模(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10)采用橡胶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I)和支撑杆(9)为一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11)为锁紧螺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左右后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包括下模座和上模座,所述下模座和上模座通过支撑杆连接,且上模座位于下模座的上方,所述下模座的上端设有下垫板,所述下垫板的上端设有凹模,所述凹模的上端设有压边圈,所述压边圈的四周设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上设有固定装置,所述上模座的下端设有上垫板,所述上垫板的下端设有两个伸缩杆,两个伸缩杆远离上垫板的一端设有凸模。本实用新型增强了模具表面的硬度,减少在冲压过程中模具的发热所造成的拉毛、开裂等现象发生。同时通过压边圈使得冲压时能更好的保持模具的精确性,从而使得冲压成型效果好,提高了生产效率、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IPC分类】B21D22/22, B21D37/10
【公开号】CN205289464
【申请号】
【发明人】高彩超
【申请人】天津滨海高新区望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4日
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生产汽车模具行业发展迅速,用于汽车模具的装置也多种多样,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方面的挑战,需求寻找满足客户的解决方案。申请号为:201320019575.9的中国专利,具体内容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模具脱料板,包括板体,在板体中部设有条形通孔,板体二侧各设有二个座孔,板体背面环绕每个座孔周围设有呈三角排列的三个小座孔,板体下部设有长方形的槽口。本新型结构含有上述专利有的优点,但是上述专利并不能把功能发挥到极致,与传统的相比只是技术先进一点,使得在实际操作生产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生产效果,而且由于结构过分简单,对成本及效率的实际预算不成正比,不适合推广运用。综上所述,所以我设计了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包括模具下压板、上凸台模板、模具上压板、高压液压缸、高精度弹簧导杆、固定钢板、压力检测表,所述上凸台模板设置在模具下压板上方;所述模具下压板与模具上压板通过高精度弹簧导杆连接;所述高精度弹簧导杆上端连接着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与高压液压缸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高压液压缸与模具上压板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模具上压板下面设置着上凸台模板并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凸台模板下方套着特殊材料薄膜。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模具上压板两侧设置有方形定位凸台;所述模具下压板两侧设置有方形定位凹槽;所述模具下压板前方设置有压力检测表。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模具下压板后方设置有水冷冷却槽;所述上凸台模板连接着高精度弹簧导杆。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模具下压板两侧设置有吊钩工艺凹槽;所述模具上压板两侧设置有吊钩工艺凹槽;所述模具下压板上方设置有模具上压板;所述模具上压板上方设置有固定钢板。
[0009]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技术领域先进,使用效率高,操作很简单,成本低廉,制造精度高,使用方便,适合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要结构不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的不意图。
[0012]图中:1、模具下压板;2、特殊材料薄膜;3、上凸台模板;4、模具上压板;5、高压液压缸;6、高精度弹簧导杆;7、高强度螺钉;8、固定钢板;9、压力检测表;10、水冷冷却槽;11、方形定位凹槽;12、方形定位凸台;13、吊钩工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4]如图1、图2所示,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包括模具下压板(I)、上凸台模板(3)、模具上压板(4)、高压液压缸(5)、高精度弹簧导杆(6)、固定钢板(8)、压力检测表(9),所述上凸台模板(3)设置在模具下压板(I)上方;所述模具下压板(I)与模具上压板(4)通过高精度弹簧导杆(6)连接;所述高精度弹簧导杆(6)上端连接着固定钢板
(8);所述固定钢板(8)与高压液压缸(5)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高压液压缸(5)与模具上压板(4)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模具上压板(4)下面设置着上凸台模板(3)并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凸台模板(3)下方套着特殊材料薄膜;所述模具上压板(4)两侧设置有方形定位凸台(12);所述模具下压板(I)两侧设置有方形定位凹槽(11);所述模具下压板
(I)前方设置有压力检测表(9)。所述模具下压板(I)后方设置有水冷冷却槽(10);所述上凸台模板(3)连接着高精度弹簧导杆(6)。所述模具下压板(I)两侧设置有吊钩工艺凹槽(13);所述模具上压板(4)两侧设置有吊钩工艺凹槽(13);所述模具下压板(I)上方设置有模具上压板(4);所述模具上压板(4)上方设置有固定钢板(8)。
[0015]所述本新型结构安装有高压液压缸、压力检测表、水冷冷却槽,所述高压液压缸是指当机器工作的时候通过液压使活塞伸缩使模具上压板上下移动;所述压力检测表是指检测液压缸所给的压力;所述水冷冷却槽是指可以把加工出来的桥壳冷却。
[001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下压板、上凸台模板、模具上压板、高压液压缸、高精度弹簧导杆、固定钢板、压力检测表,所述上凸台模板设置在模具下压板上方;所述模具下压板与模具上压板通过高精度弹簧导杆连接;所述高精度弹簧导杆上端连接着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与高压液压缸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高压液压缸与模具上压板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模具上压板下面设置着上凸台模板并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凸台模板下方套着特殊材料薄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压板两侧设置有方形定位凸台;所述模具下压板两侧设置有方形定位凹槽;所述模具下压板前方设置有压力检测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下压板后方设置有水冷冷却槽;所述上凸台模板连接着高精度弹簧导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下压板两侧设置有吊钩工艺凹槽;所述模具上压板两侧设置有吊钩工艺凹槽;所述模具下压板上方设置有模具上压板;所述模具上压板上方设置有固定钢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测压力有冷却装置的汽车后桥桥壳模具,包括模具下压板、上凸台模板、模具上压板、高压液压缸、高精度弹簧导杆、固定钢板、压力检测表,所述上凸台模板设置在模具下压板上方;所述模具下压板与模具上压板通过高精度弹簧导杆连接;所述高精度弹簧导杆上端连接着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与高压液压缸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高压液压缸与模具上压板通过高强度螺钉连接着;所述模具上压板下面设置着上凸台模板并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凸台模板下方套着特殊材料薄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技术领域先进,使用效率高,操作很简单,成本低廉,制造精度高,使用方便,适合广泛推广使用。
【IPC分类】B21D37/10, B21D37/16, B21C51/00
【公开号】CN205289465
【申请号】
【发明人】曹震
【申请人】腾创(天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创造属于汽车模具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汽车模具中安装有新型汽车模具,在新型汽车模具中安装有新型技术,使得数值更加准确,但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申请号:201320829226.3的中国专利文献报道了一种新型汽车模具,本发明创造公开了一种汽车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汽车模具;本发明创造的新型汽车模具,有效收集多余熔液,防止设备污染;动模芯底部的密封面的内侧设置有压缩板,定模芯顶部的密封面上设置有多个排液槽,排液槽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排液槽的一端均与模具腔相连、另一端均连接有排液管,排液管的底端均通过环流管相互连接,环流管上连接有集液管,集液管的底部设置有收液池;排液管上还连接有倾斜向上的通气管,通气管与排液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挡流板;压缩板包括相互滑动的第一压缩板和第二压缩板,第一压缩板与动模芯相连,第二压缩板与第一压缩板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第二压缩板的底部设置有耐热密封垫。本新型结构含有上述专利有的优点,但是它结构复杂,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低,所以我设计了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
[0004]本发明创造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包括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模型自动转换器,所述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底部安装有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上方安装有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连接着多工位连续模架;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上安装有可调式组合模具;所述可调式组合模具旁边设置有空气弹顶气垫;所述空气弹顶气垫旁边安装着锥形压料板圈;所述锥形压料板圈旁边固定着位置导正销;所述位置导正销安装在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上。
[0006]作为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上安装有安全防护板;所述锥形压料板圈连接着冲压材料承料板;所述冲压材料承料板旁边安装有废料切刀;所述废料切刀前方安装着弹压废料推板。
[0007]作为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冲压材料承料板上设置有废料漏料孔;所述废料漏料孔上安装着活动挡料销;所述活动挡料销安装在工件卸料板上;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上安装有多孔管保持圈浮动模柄;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连接着滚珠导柱模架。
[0008]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模具种类多,可以进行模型自动转换,用于汽车覆盖件冲压。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发明创造的结构主视图;
[0011 ]图中:1、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2、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3、模型自动转换器;4、多工位连续模架;5、可调式组合模具;6、空气弹顶气垫;7、锥形压料板圈;8、位置导正销;9、安全防护板;1、冲压材料承料板;11、废料切刀;12、弹压废料推板;13、废料漏料孔;14、活动挡料销;15、工件卸料板;16、多孔管保持圈浮动模柄;17、滚珠导柱模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创造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3]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包括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1、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2、模型自动转换器3,所述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I底部安装有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2;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2上方安装有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3;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3连接着多工位连续模架4;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4上安装有可调式组合模具5;所述可调式组合模具5旁边设置有空气弹顶气垫6;所述空气弹顶气垫6旁边安装着锥形压料板圈7;所述锥形压料板圈7旁边固定着位置导正销8;所述位置导正销8安装在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4上。
[0014]所述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I上安装有安全防护板9;所述锥形压料板圈7连接着冲压材料承料板10;所述冲压材料承料板10旁边安装有废料切刀11;所述废料切刀11前方安装着弹压废料推板12;所述冲压材料承料板10上设置有废料漏料孔13;所述废料漏料孔13上安装着活动挡料销14;所述活动挡料销14安装在工件卸料板15上;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3上安装有多孔管保持圈浮动模柄16;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4连接着滚珠导柱模架17。
[0015]所述本新型结构安装有模型自动转换器用于自动转换模型,在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底部安装有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多工位连续模架与可调式组合模具配合进行模具组合,空气弹顶气垫用于弹顶锥形压料板圈,通过位置导正销将模具导正,安全防护板起到防护作用,冲压材料承料板上的废料切刀将废料切除,然后弹压废料推板将废料推到废料漏料孔,活动挡料销将模具挡在工件卸料板进行卸料,多孔管保持圈浮动模柄安装在滚珠导柱模架上辅助设备进行模型转换,从而达到汽车覆盖件冲压。
[001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创造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创造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创造范围内。本发明创造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模型自动转换器,所述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底部安装有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上方安装有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连接着多工位连续模架;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上安装有可调式组合模具;所述可调式组合模具旁边设置有空气弹顶气垫;所述空气弹顶气垫旁边安装着锥形压料板圈;所述锥形压料板圈旁边固定着位置导正销;所述位置导正销安装在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上安装有安全防护板;所述锥形压料板圈连接着冲压材料承料板;所述冲压材料承料板旁边安装有废料切刀;所述废料切刀前方安装着弹压废料推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材料承料板上设置有废料漏料孔;所述废料漏料孔上安装着活动挡料销;所述活动挡料销安装在工件卸料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上安装有多孔管保持圈浮动模柄;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连接着滚珠导柱模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创造公开了一种自动转换模型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包括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模型自动转换器,所述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备本体底部安装有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所述覆盖件冲压模具下模座上方安装有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所述模型自动转换器连接着多工位连续模架;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上安装有可调式组合模具;所述可调式组合模具旁边设置有空气弹顶气垫;所述空气弹顶气垫旁边安装着锥形压料板圈;所述锥形压料板圈旁边固定着位置导正销;所述位置导正销安装在所述多工位连续模架上。本实用新型创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模具种类多,可以进行模型自动转换,用于汽车覆盖件冲压。
【IPC分类】B21D37/12, B21D37/10
【公开号】CN205289466
【申请号】
【发明人】曹震
【申请人】腾创(天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汽车模具双向滑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模具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模具双向滑车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类型不断增多,汽车上的冲压件形状越来越复杂。大多要冲压件要经过拉延、修边冲孔、翻边整形等工序才能成型。制件功能的加强,导致模具的复杂程度和数量相应提高。有一部分制件翻边非常特殊,一般机构无法满足其工作需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设计了一种汽车模具双向滑车机构。具体设计方案为:
[0004]—种汽车模具双向滑车机构,包括上模座、上模驱动装置、下模座、下模双向滑车机构、翻边工作镶块机构,所述双向滑车机构包括双向滑车本体、盖板、导板、回程弹簧、消音聚氨酯,所述翻边工作机构包括翻边镶块、防侧导板,所述上模驱动装置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盖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导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回程弹簧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上,所述消音聚氨酯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上,所述翻边镶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上。
[0005]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双向滑车机构,其有益效果是:
[0006]结构紧凑,解决制件双向翻边的难题。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的平面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模的平面示意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的断面示意图;
[0010]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向滑车机构的轴向示意图;
[0011 ]图中,1、下模座;2和3、双向滑车本体;4、盖板;5、导板;6、回程弹簧;7、消音聚氨酯;8、翻边镶块;9、上模驱动装置;1、上模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模具双向滑车机构,包括下模座1、下模双向滑车机构、翻边工作镶块机构,所述双向滑车机构包括双向滑车本体2和3、盖板4、导板5、回程弹簧6、消音聚氨酯7,所述翻边工作机构包括翻边镶块8,所述盖板4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I上,所述导板5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回程弹簧6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2和3上,所述消音聚氨酯7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2和3上,所述翻边镶块8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上。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模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上模座10、上模驱动装置9,所述上模驱动装置9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10上。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的断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向滑车机构的轴侧示意图,如图4所示。
[0017]模具工作时,下模座I固定在下机床台面上,上模座10随着机床的上滑块一起做向下运动,安装在上模座10上的上模驱动装置9一起做向下运动,当上模驱动装置9与双向滑车本体2和3接触时,由于均是斜面与斜面接触,双向滑车本体2和3运动方向由于受到盖板4和导板5的限制,双向滑车本体2和3均做与制件翻边方向一致的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安装在双向滑车本体2和3的侧翻边镶块8逐渐与制件接触,开始对制件进行翻边工作。当模具达到闭合状态时,翻边工作随即完成。模具工作完成以后,上模座10带着驱动装置9 一起做向上运动,双向滑车本体2和3由于受到回程弹簧6的反作用,开始逐渐回到原始状态,到达原始状态后,双向滑车本体2和3上的消音聚氨酯7起到消音降噪的作用,翻完边的制件落在下模上,工人和自动取料装置可以顺利地取件。
[0018]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汽车模具双向滑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10)、上模驱动装置(9)、下模座(I)、下模双向滑车机构、翻边工作镶块机构,所述双向滑车机构包括双向滑车本体(2)和(3)、盖板(4)、导板(5)、回程弹簧(6)、消音聚氨酯(7),所述翻边工作机构包括翻边镶块(8),所述上模驱动装置(9)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10)上,所述盖板(4)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I)上,所述导板(5)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I)上,所述回程弹簧(6)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2)和(3)上,所述消音聚氨酯(7)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2)和(3)上,所述翻边镶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2)和(3)上。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模具双向滑车机构,包括上模座、上模驱动装置、下模座、下模双向滑车机构、翻边工作镶块机构,所述双向滑车机构包括双向滑车本体、盖板、导板、回程弹簧、消音聚氨酯,所述翻边工作机构包括翻边镶块、防侧导板,所述上模驱动装置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盖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导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回程弹簧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上,所述消音聚氨酯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上,所述翻边镶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双向滑车本体(2)和(3)上。其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解决制件双向翻边的难题。
【IPC分类】B21D37/10, B21D19/00
【公开号】CN205289467
【申请号】
【发明人】戴亮, 王增云, 王增明, 王照鑫
【申请人】天津瑞驰兴模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汽车模具非标向外翻边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模具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模具非标向外翻边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类型不断增多,汽车上的冲压件形状越来越复杂。大多要冲压件要经过拉延、修边冲孔、翻边整形等工序才能成型。制件功能的加强,导致模具的复杂程度和数量相应提高。有一部分制件翻边非常特殊,一般机构无法满足其工作需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设计了一种汽车模具非标向外翻边机构。具体设计方案为:
[0004]—种汽车模具非标向外翻边机构,包括上模座、上模驱动器、下模座、下模滑车机构、向外翻边镶块机构、压料芯机构,所述下模滑车机构包括下模滑车本体、盖板、导板、回程弹簧、消音聚氨酯,所述向外翻边镶块机构包括翻边镶块、防侧导板,所述压料芯机构包括压料芯本体、翻边凸模镶块,所述上模驱动器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盖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导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回程弹簧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滑车本体上,所述消音聚氨酯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翻边镶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滑车本体上,所述翻边凸模镶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压料芯本体上。
[0005]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双向滑车机构,其有益效果是:
[0006]此结构紧凑,加工制造容易,加工精度容易保证,很好地解决制件的向外翻边的难题。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的平面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模的平面示意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压料芯的平面示意图;
[0010]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的断面示意图;
[0011]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非标向外翻边机构的轴向示意图;
[0012]图中,1、下模座;2、下模滑车本体;3、盖板;4、导板;5、回程弹簧;6、消音聚氨酯;7、翻边镶块;8、上模驱动器;9、压料芯本体;1、翻边凸模镶块;11、上模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模具非标向外翻边机构,包括下模座1、下模滑车机构、向外翻边镶块机构,所述下模滑车机构包括下模滑车本体2、盖板3、导板4、回程弹簧5、消音聚氨酯6,所述向外翻边镶块机构包括翻边镶块7,所述盖板3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I上,所述回程弹簧5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滑车本体2上,所述消音聚氨酯6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I上。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模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上模座11、上模驱动器8,所述上模驱动器8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11上。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压料芯的平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包括压料芯机构,所述压料芯机构包括压料芯本体9、翻边凸模镶块10,所述翻边凸模镶块10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压料芯本体9上。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的断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非标向外翻边机构的轴向示意图,如图5所示。
[0019]模具工作时,上模座11随着机床的上滑块一起做向下运动,安装在上模座11上的上模驱动器8—起做向下运动,当上模驱动装置8与下模滑车本体2接触时,由于均是斜面与斜面接触,下模滑车本体2运动方向由于受到盖板3和导板4的限制,下模滑车本体2做与制件翻边方向一致的向外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安装在下模滑车本体2的翻边镶块7逐渐与制件接触,并且安装在压料芯本体9上的翻边凸模镶块10作为翻边凸模,开始对制件进行翻边工作。当模具达到闭合状态时,翻边工作随即完成。模具工作完成以后,上模座11带着驱动装置8—起做向上运动,下模滑车本体2由于受到回程弹簧5的反作用,开始逐渐回到原始状态,到达原始状态后,下模滑车本体2上的消音聚氨酯6起到消音降噪的作用,翻完边的制件落在下模座I上,工人和自动取料装置可以顺利地取件。
[0020]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汽车模具非标向外翻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11)、上模驱动器(8)、下模座(I)、下模滑车机构、向外翻边镶块机构、压料芯机构,所述下模滑车机构包括下模滑车本体(2)、盖板(3)、导板(4)、回程弹簧(5)、消音聚氨酯(6),所述向外翻边镶块机构包括翻边镶块(7),所述压料芯机构包括压料芯本体(9)、翻边凸模镶块(10),所述上模驱动器(8)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11)上,所述盖板(3)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I)上,所述导板(4)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I)上,所述回程弹簧(5)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滑车本体(2)上,所述消音聚氨酯(6)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I)上,所述翻边镶块(7)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滑车本体(2)上,所述翻边凸模镶块(10)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压料芯本体(9)上。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模具非标向外翻边机构,包括上模座、上模驱动器、下模座、下模滑车机构、向外翻边镶块机构、压料芯机构,所述下模滑车机构包括下模滑车本体、盖板、导板、回程弹簧、消音聚氨酯,所述向外翻边镶块机构包括翻边镶块、防侧导板,所述压料芯机构包括压料芯本体、翻边凸模镶块,所述上模驱动器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盖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回程弹簧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滑车本体上,所述消音聚氨酯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翻边凸模镶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压料芯本体上。其有益效果是:此结构紧凑,加工制造容易,加工精度容易保证,很好地解决制件的向外翻边的难题。
【IPC分类】B21D37/10, B21D19/00
【公开号】CN205289468
【申请号】
【发明人】戴亮, 王增云, 王增明, 王照鑫
【申请人】天津瑞驰兴模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一种压铆工装夹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总成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铆工装夹具。
【背景技术】
[0002]—汽车零部件总成件包括一精密配合件,目前,还没有压铆该精密配合件的工装夹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加工效率高、安全性高的压铆工装夹具。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包括模架上板和模架下板,所述模架下板中间贯穿有冲头装置,所述模架上板中间贯穿有上压模,所述冲头装置包括冲头固定套,所述冲头固定套上端设有冲头,下端设有调节螺钉,所述冲头下方设有定位销,该定位销下方设有调节弹簧,该调节弹簧置于所述调节螺钉上方。
[0005]进一步地,所述模架下板设有设有限位架,用于限制模架上板下行距离。
[0006]进一步地,所述模架上板上设有导套,所述模架下板上设有导柱,该导柱上端置于所述导套内,用于提高同心度及导向作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导柱上设有弹簧。
[0008]进一步地,所述模架下板下方设有底板。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产品的材料塑性变形来达到两种及以上不同材质的零件紧密结合的工艺技术,调节螺钉与调节弹簧推动定位销上下浮动,同时与上压模配合保证了铆压后的产品尺寸非常稳定。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压铆工装夹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如图1所示,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包括模架上板2和模架下板6,所述模架下板6中间贯穿有冲头装置,所述模架上板2中间贯穿有上压模I,所述冲头装置包括冲头固定套9,所述冲头固定套9上端设有冲头12,下端设有调节螺钉10,所述冲头12下方设有定位销8,该定位销8下方设有调节弹簧11,该调节弹簧11置于所述调节螺钉10上方,所述模架下板6设有设有限位架13,用于限制模架上板6下行距离,所述模架上板2上设有导套3,所述模架下板6上设有导柱4,该导柱4上端置于所述导套3内,用于提高同心度及导向作用,所述导柱4上设有弹簧5,所述模架下板6下方设有底板7。
[0013]工作原理简要说明:
[0014]当设备行程下压时,通过上压模I及模架上板2将弹簧5压缩,此时导套3及导柱4起到关键的同心作用,当模架上板2接触到限位架13时,同时定位销8受力将调节弹簧11压缩,此时上压模I与冲头12已经将产品铆压成形。反之,当设备行程上升时,弹簧5将模架上板2与上压模I升起,调节弹簧11将定位销8推起而顶起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铆压产品尺寸不达标可以通过调整调节螺钉10来完成。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产品的材料塑性变形来达到两种及以上不同材质的零件紧密结合的工艺技术,调节螺钉与调节弹簧推动定位销上下浮动,同时与上压模配合保证了铆压后的产品尺寸非常稳定。
【主权项】
1.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包括模架上板和模架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下板中间贯穿有冲头装置,所述模架上板中间贯穿有上压模,所述冲头装置包括冲头固定套,所述冲头固定套上端设有冲头,下端设有调节螺钉,所述冲头下方设有定位销,该定位销下方设有调节弹簧,该调节弹簧置于所述调节螺钉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下板设有设有限位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上板上设有导套,所述模架下板上设有导柱,该导柱上端置于所述导套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上设有弹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下板下方设有底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铆工装夹具,包括模架上板和模架下板,所述模架下板中间贯穿有冲头装置,所述模架上板中间贯穿有上压模,所述冲头装置包括冲头固定套,所述冲头固定套上端设有冲头,下端设有调节螺钉,所述冲头下方设有定位销,该定位销下方设有调节弹簧,该调节弹簧置于所述调节螺钉上方,利用产品的材料塑性变形来达到两种及以上不同材质的零件紧密结合的工艺技术,调节螺钉与调节弹簧推动定位销上下浮动,同时与上压模配合保证了铆压后的产品尺寸非常稳定。
【IPC分类】B21D45/04, B21D39/00, B21D37/10
【公开号】CN205289469
【申请号】
【发明人】韩剑敏
【申请人】余姚市振兴工贸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拉伸成型模具技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科技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更创造了生活中一个个神奇的故事,继安卓手机问世以来,智能穿戴设备又将成为下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将再一次改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不单单改变你的态度,更能改变你的生活;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又以智能手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中苹果和摩托罗拉分别以Apple watch和Moto 360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0003]现有技术中,智能手表的外壳普遍采用塑胶外壳,其外壳质感不如金属外壳,而采用传统的金属外壳又过于笨重,加工方式复杂,并且电子设备在结构设计排布时空间受限,不方便设计布局。
[0004]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分别由圆弧特征和直筒特征组成,圆弧特征为圆滑结构,直筒特征为等径圆筒结构;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是:1.先成型完圆弧特征后,材料发生硬化,再成型直筒特征时,容易造成直筒开裂;2.先成型完直筒特征再成型圆弧特征时,圆弧特征会对直筒形成正向挤压力,造成直筒变形;3.由于圆弧特征与直筒特征分开成型时,互相容易产生拉扯,造成产品尺寸波动,生产时,产品品质得不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采用复合拉伸模具设计,将毛坯在一次模压过程中,完成手表外壳的圆弧特征和直筒特征同时成型,两个特征使用同一个工序成型,保证了圆弧特征与直筒特征之间可以圆滑过渡;解决先成型圆弧特征再成型直筒特征时,直筒特征的开裂问题;解决先成直筒特征再成型圆弧特征时,直筒特征的变形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包括定位销、内导柱、上模座、上垫板、夹板、脱料背板、脱料板、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误送检测装置、外导柱、止付螺丝A、弹簧A、凸模螺丝组件、等高螺丝组件A、凸模、脱料镶件、下模拉伸镶件、下模顶出镶件、等高螺丝组件B、弹簧B、止付螺丝B、外壳圆弧、外壳直筒、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
[0007]所述上模座、上垫板和夹板依次通过螺接固定为上模组;所述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依次通过螺接固定为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和下模组之间依次设置有脱料背板和脱料板,并形成脱料组;所述上模组、脱料组和下模组通过内导柱和外导柱活动连接,所述内导柱与脱料背板的环节卡接固定;所述上模组内设置有多个定位销彼此定位;所述上模组、脱料组和下模组上下惯通设置有误送检测装置,所述误送检测装置位于所述外导柱内侧;所述上模组中心设置有凸模螺丝组件,所述凸模螺丝组件下方螺接设置有凸模,所述脱料组中心设置有脱料镶件,所述凸模与脱料镶件相互套接;所述下模板中心设置有下模拉伸镶件,所述下模拉伸镶件上方放置有手表外壳的毛坯,所述毛坯与凸模和下模拉伸镶件对位设置;所述下模拉伸镶件下方设置有下模顶出镶件,所述下模顶出镶件下部依次装配有等高螺丝组件B、弹簧B和止付螺丝B;所述上模组的定位销内侧依次设置有止付螺丝A、弹簧A和等高螺丝组件A;所述内导柱的上模组内、下模板内均套接设置有弹簧,所述外导柱的上丰旲组内套接有弹貪。
[0008]所述凸模冲压在所述毛坯上形成外壳圆弧,所述下模拉伸镶件与凸模配合对毛坯形成外壳直筒;所述上模组、脱模组和下模组合模与开模对毛坯冲压成形为手表外壳。
[0009]所述上垫板、夹板、脱料背板、脱料板、下模板、下垫板、凸模、脱料镶件、下模拉伸镶件和下模顶出镶件相互配合协同定位对毛坯冲压复合拉伸成型,所述复合拉伸成型结构采用连续冲压方式加工毛坯。
[0010]所述手表外壳为金属材料,其上部设置有外壳圆弧,下部设置有外壳直筒,手表外壳的壁厚小于等于0.25_,手表外壳的底部有一个断差,为表带安装空间,且此断差与手表外壳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001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采用凸模与镶件复合拉伸模具设计,将毛坯在一次模压过程中,完成手表外壳的圆弧特征和直筒特征同时成型,两个特征使用同一个工序成型,保证了圆弧特征与直筒特征之间可以圆滑过渡;模具合模时,脱料板首先与下模板接触,通过等高螺丝组件A将力量传递给弹簧A,弹簧A产生反作用力,促使脱料板首先与下模板闭合,完成产品外壳圆弧的成型;模具继续下压时,凸模穿过脱料板向下伸入下模拉伸镶件当中,完成产品外壳直筒特征的成型;模具脱模时,弹簧A的反作用力通过等高螺丝组件A将力量传递夹板,夹板在向上运动时,通过凸模螺丝组件带动凸模同时向上运动,使凸模先从脱料板中退回到初始位置,手表外壳从凸模上剥离,同时脱板料与下模板还处于闭合状态;当模具继续脱模时,脱料板与下模板分离,弹簧B的反作用力通过等高螺丝组件B传递给产品手表外壳,完成手表外壳的脱料动作,此工序所有动作完成,重复以上动作进入下一个循环。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复合拉伸模具设计,将毛坯在一次模压过程中,完成手表外壳的圆弧特征和直筒特征同时成型,两个特征使用同一个工序成型,保证了圆弧特征与直筒特征之间可以圆滑过渡;解决先成型圆弧特征再成型直筒特征时,直筒特征的开裂问题;解决先成直筒特征再成型圆弧特征时,直筒特征的变形问题;手表金属外壳壁厚达到0.25_,实现连续冲压加工,外观质感好,降低生产成本,I秒即可生产出一个产品,效率较普通金属手表外壳提升10倍以上。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合模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开模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产品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0018]1.定位销2.内导柱 3.上模座4.上垫板
[0019]5.夹板6.脱料背板 7.脱料板8.下模板
[0020]9.下垫板10.下模座 11.误送检测装置12.外导柱
[0021 ]13止付螺丝A 14.弹簧A 15.凸模螺丝组件16.等高螺丝组件A
[0022]17.凸模18.脱料镶件 19.下模拉伸镶件20.下模顶出镶件
[0023]21.等高螺丝组件B 22.弹簧B23.止付螺丝B 24.外壳圆弧
[0024]25.外壳直筒26.手表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根据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包括定位销1、内导柱2、上模座3、上垫板4、夹板5、脱料背板6、脱料板7、下模板8、下垫板9、下模座10、误送检测装置
11、外导柱12、止付螺丝A13、弹簧A14、凸模螺丝组件15、等高螺丝组件A16、凸模17、脱料镶件18、下模拉伸镶件19、下模顶出镶件20、等高螺丝组件B21、弹簧B22、止付螺丝B23、外壳圆弧24、外壳直筒25、手表外壳26。
[0027]所述上模座3、上垫板4和夹板5依次通过螺接固定为上模组;所述下模板8、下垫板9和下模座10依次通过螺接固定为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和下模组之间依次设置有脱料背板6和脱料板7,并形成脱料组;所述上模组、脱料组和下模组通过内导柱2和外导柱12活动连接,所述内导柱2与脱料背板6的环节卡接固定;所述上模组内设置有多个定位销I彼此定位;所述上模组、脱料组和下模组上下惯通设置有误送检测装置11,所述误送检测装置11位于所述外导柱12内侧;所述上模组中心设置有凸模螺丝组件15,所述凸模螺丝组件15下方螺接设置有凸模17,所述脱料组中心设置有脱料镶件18,所述凸模17与脱料镶件18相互套接;所述下模板8中心设置有下模拉伸镶件19,所述下模拉伸镶件19上方放置有手表外壳26的毛坯,所述毛坯与凸模17和下模拉伸镶件19对位设置;所述下模拉伸镶件19下方设置有下模顶出镶件20,所述下模顶出镶件20下部依次装配有等高螺丝组件B21、弹簧B22和止付螺丝B23;所述上模组的定位销I内侧依次设置有止付螺丝A13、弹簧A14和等高螺丝组件A15;所述内导柱2的上模组内、下模板8内均套接设置有弹簧,所述外导柱12的上模组内套接有弹貪。
[0028]所述凸模17冲压在所述毛坯上形成外壳圆弧24,所述下模拉伸镶件19与凸模17配合对毛坯形成外壳直筒25;所述上模组、脱模组和下模组合模与开模对毛坯冲压成形为手表夕卜壳26。
[0029]所述上垫板4、夹板5、脱料背板6、脱料板7、下模板8、下垫板9、凸模17、脱料镶件18、下模拉伸镶件19和下模顶出镶件20相互配合协同定位对毛坯冲压复合拉伸成型,所述复合拉伸成型结构采用连续冲压方式加工毛坯。
[°03°]所述手表外壳26为金属材料,其上部设置有外壳圆弧24,下部设置有外壳直筒25,手表外壳26的壁厚为0.25_,手表外壳26的底部有一个1.15_断差,为表带安装空间,且此断差与手表外壳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0031]本实用新型具体操作步骤为:1.模具合模时,脱料板7首先与下模板8接触,通过等高螺丝组件A15将力量传递给弹簧A14,弹簧A14产生反作用力,促使脱料板7首先与下模板8闭合,完成产品外壳圆弧24的成型;2.模具继续下压时,凸模17穿过脱料板7向下伸入下模拉伸镶件19当中,完成产品外壳直筒25特征的成型;3.模具脱模时,弹簧A14的反作用力通过等高螺丝组件A15将力量传递夹板5,夹板5在向上运动时,通过凸模螺丝组件16带动凸模17同时向上运动,使凸模17先从脱料板7中退回到初始位置,手表外壳26从凸模17上剥离,同时脱板料7与下模板8还处于闭合状态;3.当模具继续脱模时,脱料板7与下模板8分离,弹簧B22的反作用力通过等高螺丝组件B21传递给产品手表外壳26,完成手表外壳26的脱料动作,此工序所有动作完成,重复以上动作进入下一个循环;每次循环时间可达到I秒;即每秒钟可生产出一个产品,其加工效率较普通金属手表外壳加工速度提升10倍以上。
[0032]通过上述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复合拉伸模具设计,将毛坯在一次模压过程中,完成手表外壳的圆弧特征和直筒特征同时成型,两个特征使用同一个工序成型,保证了圆弧特征与直筒特征之间可以圆滑过渡;解决先成型圆弧特征再成型直筒特征时,直筒特征的开裂问题;解决先成直筒特征再成型圆弧特征时,直筒特征的变形问题;手表金属外壳壁厚达到0.25mm,实现连续冲压加工,外观质感好,降低生产成本,I秒即可生产出一个产品,效率较普通金属手表外壳提升1倍以上。
[003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销、内导柱、上模座、上垫板、夹板、脱料背板、脱料板、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误送检测装置、外导柱、止付螺丝A、弹簧A、凸模螺丝组件、等高螺丝组件A、凸模、脱料镶件、下模拉伸镶件、下模顶出镶件、等高螺丝组件B、弹簧B、止付螺丝B、外壳圆弧、外壳直筒、手表外壳;所述上模座、上垫板和夹板依次通过螺接固定为上模组;所述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依次通过螺接固定为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和下模组之间依次设置有脱料背板和脱料板,并形成脱料组;所述上模组、脱料组和下模组通过内导柱和外导柱活动连接,所述内导柱与脱料背板的环节卡接固定;所述上模组内设置有多个定位销彼此定位;所述上模组、脱料组和下模组上下惯通设置有误送检测装置,所述误送检测装置位于所述外导柱内侧;所述上模组中心设置有凸模螺丝组件,所述凸模螺丝组件下方螺接设置有凸模,所述脱料组中心设置有脱料镶件,所述凸模与脱料镶件相互套接;所述下模板中心设置有下模拉伸镶件,所述下模拉伸镶件上方放置有手表外壳的毛坯,所述毛坯与凸模和下模拉伸镶件对位设置;所述下模拉伸镶件下方设置有下模顶出镶件,所述下模顶出镶件下部依次装配有等高螺丝组件B、弹簧B和止付螺丝B;所述上模组的定位销内侧依次设置有止付螺丝A、弹簧A和等高螺丝组件A;所述内导柱的上模组内、下模板内均套接设置有弹簧,所述外导柱的上模组内套接有弹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冲压在所述毛坯上形成外壳圆弧,所述下模拉伸镶件与凸模配合对毛坯形成外壳直筒;所述上模组、脱模组和下模组合模与开模对毛坯冲压成形为手表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板、夹板、脱料背板、脱料板、下模板、下垫板、凸模、脱料镶件、下模拉伸镶件和下模顶出镶件相互配合协同定位对毛坯冲压复合拉伸成型,所述复合拉伸成型结构采用连续冲压方式加工毛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表外壳为金属材料,其上部设置有外壳圆弧,下部设置有外壳直筒,手表外壳的壁厚小于等于0.25_,手表外壳的底部有一个断差,为表带安装空间,且此断差与手表外壳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手表金属外壳复合拉伸成型结构,包括上模座、上垫板、夹板、脱料背板、脱料板、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凸模、脱料镶件、下模拉伸镶件;所述上模座、上垫板和夹板螺接为上模组;所述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螺接为下模组;所述脱料背板和脱料板形成脱料组;所述上模组、脱料组和下模组通过内导柱和外导柱活动连接,并且惯通设置有误送检测装置,所述上模组中心设有凸模螺丝组件和凸模,所述脱料组中心设有脱料镶件,所述下模板中心设有下模拉伸镶件和下模顶出镶件;本新型采用复合拉伸一次模压过程,完成手表外壳的圆弧特征和直筒特征同时成型,解决直筒开裂和变形问题;连续冲压外观质感好,降低生产成本。
【IPC分类】B21D37/10, B21D22/26
【公开号】CN205289470
【申请号】
【发明人】徐险忠
【申请人】昆山贝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6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