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博主:adminadmin 2022-10-20 23:55:01 条评论
摘要:专利名称: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钢筋冷轧后重新利用的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背景技术:随着城...

  专利名称: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的制作方法

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钢筋冷轧后重新利用的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很多房屋被拆迁,拆迁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旧钢筋,这些废旧钢筋一般都被当作废品收购,回收后进行二次利用,其中有一种二次利用的方法就是将拆迁下来的废旧钢筋送入冷拔机进行轧制处理,其工艺过程为(I)先将废旧钢筋的一端进行矫直,同时将该端头部磨细;(2)将头部磨细的废旧钢筋送入冷拔机进行冷拔丝处理,得到直径稍小的钢筋。上述冷拔丝的方法是回收废旧钢筋的常用方法,但是送入冷拔机之前需要对头部进行磨细,其加工效率低下,且工序复杂,导致生产加工成本高。此外,钢 厂生产钢筋过程中对钢筋需进行切头处理,切头处理会产生大量的f 2m长的废弃钢筋切头,这些钢筋切头一般作为废钢回炉,增加了其生产成本。所以,上述的废旧钢筋如何被高效率、低成本的重新加工利用,是一个技术难题。已有公开的专利技术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如中国专利号ZL201020110595. 3,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10月20日,发明创造名称为多工位废旧钢筋自动连轧机,该申请案包括一级对开式菱形导向管、一级对轧辊装置、二级对开式方形导向管、一级对轧辊装置、三级对开式菱形导向管、三级对轧辊装置、四级对开式方形导向管、四级对轧辊装置、五级对开式菱形导向管、五级对轧辊装置、六级刘开式方形导向管、六级刘轧辊装置、七级对开式菱形导向管、七级对轧辊装置、八级对开式方形导向管、八级对轧辊装置、九级对开式菱形导向管、九级对轧辊装置、十级对开式方形导向管、十级对轧辊装置和多级链条。该申请案采用十级对轧辊装置,其工序繁琐复杂,生产加工成本仍旧很高,且每对轧辊的辊轴两端均采用龙门式的支撑座,使得轧辊更换极其不便。此外,中国专利号ZL 201120412449. 0,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5月30日,发明创造名称为废旧钢筋头部拉直机,该申请案包括动力机构、牵引压辊机构和导位机构,牵引压辊机构包括上轴和下轴,下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动力机构的输出轴相连接,下轴的另一端固连有螺旋辊轮,下轴与上轴通过齿轮啮合实现传动,上轴中与下辊轮相对应的一端固连有光辊轮;导位机构中第二导位拨叉固连于机座上,该第二导位拨叉上设有“一”字型开槽,第一导位拨叉与机座构成铰链连接,该第一导位拨叉可绕固定端转动,其上也设有“一”字型开槽,该“一”字型开槽与第二导位拨叉上的开槽相交错。该申请案虽然能够将废旧钢筋的一端矫直,但是钢筋的内部性能在矫直过程中被严重破坏,导致矫直后的钢筋硬度大、韧性小,钢筋的表面有裂纹,钢筋易断,不利于钢筋的后续重新利用。综上所述,对于废旧钢筋的重新利用,需要尽量保持处理后钢筋的综合性能,以便于后续的使用,且废旧钢筋处理的效率需要提高,以降低加工处理成本。

  发明内容[0006]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废旧钢筋轧制处理的效率低,且轧制过程对钢筋的性能损坏大的不足,提供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可以实现对废旧钢筋无损伤的轧制,且效率高。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轧辊组件包括三组轧辊,每组轧辊由辊面形状相同的两个轧辊组成,其中,第一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圆弧段和第二直线段组成;第二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为圆弧形;第三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三直线段、第二圆弧段和第四直线段 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三组轧辊,其辊面连接处的形状依次设计为菱形结构、椭圆形结构和圆形结构,使得废旧钢筋在连轧过程中,钢筋的截面形状先轧制为菱形结构,再轧制为椭圆形结构,最后轧制为圆形结构,保证了废旧钢筋在轧制过程中性能不受损坏,且表面无裂纹。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一组轧辊中同一轧辊上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的夹角为112 116°,其第一圆弧段的圆弧角α为68飞4°。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的夹角为112 116°,使得第一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且辊面凹槽底部为圆弧过渡,这种形状能够保证废旧钢筋在经过第一组轧辊轧制后,保持钢筋原有的性能,其内部结构不被破坏,且满足第二组轧辊的轧制需求。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第三组轧辊中每个轧辊上的第二圆弧段的圆弧角β为116 124°。本实用新型中第三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每一个轧辊的辊面凹处的两侧段分别设置有第三直线段和第四直线段,两个轧辊上对应位置的第三直线段形成一个微小的开口状,同样,两个轧辊上对应位置的第四直线段也形成一个微小的开口状,两个开口状的设置保证了钢筋在经过第三组轧辊时不粘辊,达到顺利出料的作用,且保证了轧制后钢筋的圆度。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轧辊组件还包括第四组轧辊、第五组轧辊和第六组轧辊,其中,第四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第五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第六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第四组轧辊的辊面形状同第一组轧辊,第五组轧辊的辊面形状同第二组轧辊,第六组轧辊的辊面形状同第三组轧辊,第四、五、六组轧辊的设置是为了将经过第一、二、三组轧辊连轧后的钢筋进一步轧制为横截面小一个规格的钢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包括一轧辊组件,所述的轧辊组件包括三组轧辊,每组轧辊由辊面形状相同的两个轧辊组成,其中,第一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圆弧段和第二直线段组成;第二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为圆弧形;第三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三直线段、第二圆弧段和第四直线段组成;一动力机构,所述的动力机构带动轧辊组件运动。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辊轴固定机构,所述的辊轴固定机构包括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弹簧和螺钉,其中,所述的第二轴承座固定于辊轴固定机构的外框内部,用于支撑一组轧辊中一个轧辊轴的一端;所述的第一轴承座位于辊轴固定机构的外框内部,第一轴承座的下部设有弹簧,第一轴承座的上部设有穿过辊轴固定机构外框的螺钉,第一轴承座用于支撑一组轧辊中另一个轧辊轴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中的每组轧辊,其辊轴一端是与动力轴相连,且该辊轴一端固连于连轧装置的基座上,辊轴另一端通过棍轴固定机构予以固定,一方面是为了固定棍轴,使得两轧棍间的棍缝不变,以保证加工精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更换轧辊,以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第一导位体和第二导位体,所述的第一导位体位于第一组轧辊与第二组轧辊之间,该第一导位体的空腔截面形状整体呈菱形结构;所述的第二导位体位于第二组轧辊与第三组轧辊之间,该第二导位体的空腔截面形状整体呈椭圆形结构,上述的第一导位体和第二导位体的出口端设有耐磨合金镶块。本实用 新型中的第一导位体的空腔截面形状同第一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结构,第二导位体的空腔截面形状同第二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结构,且在第一导位体和第二导位体出口端设有耐磨 合金镶块,以提高第一导位体和第二导位体的使用寿命。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动力机构采用齿轮传动,其第一组轧辊、第二组轧辊和第三组轧辊中各有一个辊轴与主动轴之间通过齿轮传动。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采用齿轮传动,保证了三组轧辊的传动同步性,使得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堆钢或者钢筋拉断的情况。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进料口和调直轮组,所述的进料口位于第一组轧辊的前部,所述的调直轮组位于第三组轧辊的后部,该调直轮组包括上排调直轮和下排调直轮,该上排调直轮和下排调直轮分布于钢筋垂直方向的上下两侧,上下两排调直轮的位置交错设置,上下两排调直轮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圆弧形凹槽。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由于轧辊组件的辊面结构设计,使得废旧钢筋的内部结构在轧制过程中没有被破坏,轧制后的钢筋表面无裂纹,综合力学性能好,且增强了钢筋的表面强度,韧性好,便于后续加工二次利用;(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处理前不需要对废旧钢筋进行磨头处理,轧制效率高,每台设备每八小时可处理I. 5吨废旧钢筋,相比冷拔机每台设备每八小时处理O. 6吨废旧钢筋,其效率提高了 I. 5倍,大大节省了人工,使得废旧钢筋的加工处理成本大大降低;(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其轧辊辊轴的安装形式采用的是悬臂式,并通过辊轴固定机构对辊轴予以固定,使得更换一组轧辊的时间仅需1(Γ20分钟,大大节省了更换轧辊的时间,提供了工作效率。

  图I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组轧辊的辊面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组轧辊的辊面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组轧辊的辊面局部结构示意图;[00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辊轴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不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第一组轧棍;101、第一直线段;102、第一圆弧段;103、第二直线段;2、第二组轧辊;3、第三组轧辊;301、第三直线段;302、第二圆弧段;303、第四直线段;4、第一导位体;5、第二导位体;6、调直轮组;7、钢筋;8、进料口 ;9、辊轴固定机构;901、第一轴承座;902、第二轴承座;903、弹簧;90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I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包括进料口 8、第一组轧辊I、第一导位体4、第二组轧辊2、第二导位体5、第三组轧辊3、调直轮组6和辊轴固定机构9等组成,图4和图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的主视和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进料口 8位于第一组轧辊I的前部,调直轮组6位于第三组轧辊3的后部,该调直轮组6包括上排调直轮和下排调直轮,该上排调直轮和下排调直轮分布于钢筋7垂直方向的上下两侧,上下两排调直轮的位置交错设置,上下两排调直轮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圆弧形凹槽,调直轮组6用于将轧制后的钢筋7调直,并将钢筋7牵引出料。本实施例的轧辊组件包括三组轧辊,每组轧辊由辊面形状相同的两个轧辊组成,其中,第一组轧辊I的局部结构如图I所示,该第一组轧辊I为水平设置,即其辊轴为水平设置的,第一组轧辊I包括一上辊和一下辊,第一组轧辊I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一直线段101、第一圆弧段102和第二直线段103组成,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组轧辊I中同一轧辊上的第一直线段101和第二直线段103的夹角为112 116°,其第一圆弧段102的圆弧角α为68 64°,该第一圆弧段102是作为第一直线段101和第二直线段103的圆弧过渡使用的,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直线段101和第二直线段103的夹角为113°,其第一圆弧段102的圆弧角α为67°。第二组轧辊2的局部结构如图2所示,该第二组轧辊2为竖直设置,即其辊轴为竖直设置的,第二组轧辊2包括一左辊和一右辊,第二组轧辊2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为圆弧形。第三组轧辊3的局部结构如图3所示,该第三组轧辊3为水平设置,即其辊轴为水平设置的,第三组轧辊3也包括一上辊和一下辊,第三组轧辊3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三直线段301、第二圆弧段302和第四直线段303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组轧辊3中每个轧辊上的第二圆弧段302的圆弧角β为116 124°,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二圆弧段302的圆弧角β为120°,两个轧辊上对应位置的第三直线段301形成一个微小的开口状,同样,两个轧辊上对应位置的第四直线段303也形成一个微小的开口状,以方便钢筋7顺利出料,有效避免了粘辊的现象发生。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位体4位于第一组轧辊I与第二组轧辊2之间,该第一导位体4的空腔截面形状整体呈菱形结构;第二导位体5位于第二组轧辊2与第三组轧辊3之间,该第二导位体5的空腔截面形状整体呈椭圆形结构,上述的第一导位体4和第二导位体5的出口端设有耐磨合金镶块。[0036]本实施例的第一组轧辊I、第二组轧辊2的辊轴一端固连于连轧装置的基座上,辊轴另一端通过棍轴固定机构9予以固定,棍轴固定机构9的结构如图6所示,该棍轴固定机构9包括第一轴承座901、第二轴承座902、弹簧903和螺钉904,其中,所述的第二轴承座902固定于棍轴固定机构9的外框内部,用于支撑一组轧棍中一个轧棍轴的一端;所述的第一轴承座901位于辊轴固定机构9的外框内部,第一轴承座901的下部设有弹簧903,第一轴承座901的上部设有穿过辊轴固定机构9外框的螺钉904,第一轴承座901用于支撑一组轧辊中另一个轧辊轴的一端,通过旋转螺钉904,可以达到调整两轧辊的辊缝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采用齿轮传动,动力机构带动轧辊组 件运动,其第一组轧辊I、第二组轧辊2和第三组轧辊3中各有一个辊轴与主动轴之间通过齿轮传动,其中第二组轧辊2中的一根辊轴与主动轴之间通过蜗轮蜗杆实现传动,同一组轧辊中的主动辊轴带动从动棍轴转动。使用时,将钢筋7从进料口 8进入连轧装置,依次通过第一组轧辊I、第一导位体

  4、第二组轧辊2、第二导位体5、第三组轧辊3,最后通过调直轮组6予以调直且出料,整个连轧过程中对钢筋7的内部结构没有破坏,且增强了钢筋7的表面强度,韧性好,便于后续加工二次利用。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基本机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三组轧辊3后还设置有第四组轧辊、第五组轧辊和第六组轧辊,其中,第四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第五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第六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第四、五、六组轧辊的设置是为了将经过第一组轧辊I、第二组轧辊2、第三组轧辊3连轧后的钢筋7进一步轧制为横截面小一个规格的钢筋7。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轧辊组件包括三组轧辊,每组轧辊由辊面形状相同的两个轧辊组成,其中,第一组轧辊(I)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一直线段(101 )、第一圆弧段(102)和第二直线段(103)组成;第二组轧辊(2)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为圆弧形;第三组轧辊(3)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 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三直线段(301)、第二圆弧段(302)和第四直线段(303)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组轧辊(I)中同一轧辊上的第一直线段(101)和第二直线段(103)的夹角为112 116°,其第一圆弧段(102)的圆弧角α为68 64°。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组轧辊(3)中每个轧辊上的第二圆弧段(302)的圆弧角β为116 1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轧辊组件还包括第四组轧辊、第五组轧辊和第六组轧辊,其中,第四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第五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第六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

  5.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轧辊组件,所述的轧辊组件包括三组轧辊,每组轧辊由辊面形状相同的两个轧辊组成,其中,第一组轧辊(I)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一直线段(101)、第一圆弧段(102)和第二直线段(103)组成;第二组轧辊(2)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为圆弧形;第三组轧辊(3)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三直线段(301)、第二圆弧段(302)和第四直线段(303)组成; 一动力机构,所述的动力机构带动轧辊组件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辊轴固定机构(9 ),所述的辊轴固定机构(9 )包括第一轴承座(901)、第二轴承座(902 )、弹簧(903 )和螺钉(904),其中,所述的第二轴承座(902)固定于辊轴固定机构(9)的外框内部,用于支撑一组轧辊中一个轧辊轴的一端;所述的第一轴承座(901)位于辊轴固定机构(9)的外框内部,第一轴承座(901)的下部设有弹簧(903),第一轴承座(901)的上部设有穿过辊轴固定机构(9)外框的螺钉(904),第一轴承座(901)用于支撑一组轧辊中另一个轧辊轴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位体(4)和第二导位体(5),所述的第一导位体(4)位于第一组轧辊(I)与第二组轧辊(2)之间,该第一导位体(4)的空腔截面形状整体呈菱形结构;所述的第二导位体(5)位于第二组轧辊(2)与第三组轧辊(3)之间,该第二导位体(5)的空腔截面形状整体呈椭圆形结构,上述的第一导位体(4)和第二导位体(5)的出口端设有耐磨合金镶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机构采用齿轮传动,其第一组轧辊(I)、第二组轧辊(2)和第三组轧辊(3)中各有一个辊轴与主动轴之间通过齿轮传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料口(8)和调直轮组(6 ),所述的进料口( 8 )位于第一组轧辊(I)的前部,所述的调直轮组(6 )位于第三组轧辊(3)的后部,该调直轮组(6)包括上排调直轮和下排调直轮,该上排调直轮和下排调直 轮分布于钢筋(7 )垂直方向的上下两侧,上下两排调直轮的位置交错设置,上下两排调直轮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圆弧形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旧钢筋连轧用的轧辊组件及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属于废旧钢筋冷轧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轧辊组件包括三组轧辊,每组轧辊由辊面形状相同的两个轧辊组成,其中,第一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菱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圆弧段和第二直线段组成;第二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椭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为圆弧形;第三组轧辊的辊面连接处整体呈圆形结构,其两辊面的凹面形状均由连续的第三直线段、第二圆弧段和第四直线段组成。本实用新型的废旧钢筋连轧装置包括上述轧辊组件。本实用新型连轧后的钢筋内部结构没有被破坏,轧制后钢筋表面质量高,韧性好,且加工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B21B27/02GK202667249SQ201220391788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9日

  发明者张善保 申请人:张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