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工艺流程

专利名称: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一般为矩形截面;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8)的规定,桩的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倍桩的主筋直径,所以现场施工需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顶部分的混凝土剥掉,其长度为不小于30倍的桩的主筋直径,但是,剥桩浪费了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很低,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基础的施工工期。对于较深的基础而地下水位又较高时,基础开挖后暴露过久,则易造成塌方现象。
本实用新型是为克服现用钢筋混凝土予制桩的缺点而设计的一种在施工中不需剥桩的混凝土预制桩。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是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予制桩桩顶伸出主筋,其伸出长度为大于或等于30倍的主筋直径,桩体上设有与送桩帽相连接的连接环;送桩帽的顶板上设有与桩主筋数目相等的对应孔,其直径比桩的主筋直径大20~30mm;送桩帽外侧设有与预制桩相连接的安全连接环,以防桩起吊时送桩帽掉落;送桩帽的内表面尺寸相对于桩截面尺寸大20~3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以截面为300×300mm~400×400mm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为例,剥掉长度一般为360~750mm,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每根桩可节约混凝土0.032~0.12M3。2、由于桩的混凝土强度较高,加之桩顶部钢筋较密,所以剥桩的劳动强度较大,并且劳动效率很低;本实用新型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从根本上排除了剥桩这一繁重的体力劳动。3、由于省掉了剥桩工序,缩短了基础施工期;当挖出基坑后,只需清理干净桩顶的泥土即可施工垫层、承台为施工上部结构赢得了一定的时间。
图1为混凝土予制桩主筋伸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桩顶加强钢筋布置图图3为桩顶俯视图图4为桩顶钢筋图5为钢筋网片图6为送桩帽图7为送桩帽体耳子处剖视图图8为桩在基础内布置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是对传统混凝土予制桩的改进,将主筋伸出桩顶,施工中不需剥桩,省去了繁重体力劳动的工序,为工程的进展赢得了时间,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混凝土;主筋伸出混凝土予制桩的结构见图1、图2;主筋3的直径为φ16mm,桩的截面为300×300mm;主筋3伸出桩顶的长度为500mm,原传统混凝土予制桩顶部的桩顶钢筋4相应地移到改进后的混凝土予制桩顶。为保证打完桩后桩顶的完整,在桩顶部增加一个钢筋网片5并在桩顶锤击影响区内加密箍筋提高混凝土标号或加钢板筋。桩体1上还装有连接环2,施工时通过钢丝绳将桩体和送桩帽连结起来。送桩帽8为焊接件(见图6),送桩帽8外侧焊有连接环7;送桩帽3的内表面尺寸为320×320mm,沿送桩帽8内表面下部倒角,以便施工时能方便地套进桩顶。送桩帽体6上还焊有两个带孔的耳子9,供吊运用。本实用新型只要挖出基坑,清理干净钢筋混凝土桩顶的泥土即可施工垫层、承台;(见图8)a为基础底面,b为地平面。施工时,在桩起吊前,将送桩帽套在桩顶上,并用钢丝绳将送桩帽上的连接环7与予制桩上的连接环2相连,以防起吊时送桩帽掉落,随后一起起吊就位、施打;如桩顶入土较深,则应在桩入土前在送桩帽上加一长送桩,通过吊环用钢丝绳将两个送桩帽连在一起,以便打完桩后两个送桩帽能同时拔出。
权利要求1.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其特征在于桩的主筋3伸出桩顶,伸出长度为大于或等于30倍桩的主筋3的直径,桩体上设有与送桩帽8相连接的连接环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予制桩,其特征在于送桩帽8的顶板上设有与桩主筋数目相同的对应孔10,其直径比桩主筋直径大20~30mm;送桩帽8的外侧焊有与桩相连的安全连接环7,送桩帽内表面尺寸,即长和宽分别比桩的相应尺寸大20~3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它是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主筋自桩顶伸出,并将桩顶在锤击影响区内加固,加固方法为在锤击影响区内加密箍筋、提高混凝土标号或加钢板箍。省去了地基施工中剥桩工序,由于剥桩劳动量大而繁重,所以本实用新型不仅节省了钢筋混凝土和一定的时间,而且根除了剥桩这一繁重的体力劳动。
文档编号E02D5/30GK2073899SQ90223479
公开日1991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1990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1990年11月14日
发明者王允杰, 于远成, 迟贵森, 祝嘉庸, 朱贵新 申请人:大屯煤电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