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模具中预硬料和加硬料的区别(连续拉深带料设计要点~)

很多人不知道塑胶模具中预硬料和加硬料的区别的知识,小编对连续拉深带料设计要点~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导读目录:
塑胶模具中预硬料和加硬料的区别
最知名的预硬料就是“718”即P20,40CrMnMo7预硬塑胶模具钢,此种钢是预硬钢,一般不适宜热处理,但是可以氮化处理,35Cr、35CrMo、40Cr、42CrMo也属于预硬模具钢。
加硬料大概属于一般普通的模具用钢,比如:Cr12、Cr12MoV、GCr15、T8、T10。
5CrMnMo、3Cr2W8、9CrSi、W18Cr4V、5CrNiMo等。
连续拉深带料设计要点~
带料连续拉深不同单工序拉深,系数相对单工序拉深要大得多,因此,在总系数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大值,情愿增加拉深次数,首次拉深不宜过小,过小则变形程度过剧,对于条料稳定影响过大,不利于连续拉深,第二次拉深,由于拉过了一次,材料硬化程度比未拉前变化很大,反以第二次拉深系数相对首次要大得多,以后各次拉深由于材料硬化越来越严重,所以系数也要逐步加大。
1.材料的性质:材料塑性好时,取较小的拉深系数。
2.材料的相对厚度:材料的相对厚度t/D越大,金属变形越容易,可取较小的拉深系数。
3.拉深次数:拉深过程中,因产生冷作硬化现象,使材料的塑性降低。
4.拉深方式:有无工艺切口,材料流动容易,有工艺切口系数可选择小的系数,有凸缘比无凸缘的系数相对也要大。
5.冲模结构:若冲模上具有压边装置,凸、凹模具有较大的圆角半径,凸、凹模间具有合理的间隙。
6.润滑:具有良好的润滑,较低的拉深速度,均有利于材料的变形,可选择较小的拉深系数。
但对凸模的端部不能进行润滑,否则会削弱凸模表面摩擦对危险断面的有益影响。
带料连续拉深过程中,只是将首次拉深进入凹模的材料作重新分布(而凸缘直径d凸保持不变),随着拉深直径的减小和凸.凹模圆角的减小,从而改变各半成品直径和高度。
当直径减小时,其拉深高度增加,圆角半径减小时,反而使高度减小了。
对于无工艺切口的带料拉深,第一步拉入凹模的材料常取比制件实际多8%-10%,在有工艺切口时,则多拉入4%-6%(工序多时取上限值,反之取下限值),并在以后各工序中逐步还移到凸缘上。
首次拉深应取较大的圆角半径,R凸4-8t,R凹3-5t采用无工艺切口拉深时首次拉深凸模端面可设计成球形凸凹模的圆角半径随着工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原则上最后一次拉深凸模或凹模的圆角半径等于产品的圆角半径,中间各工序的圆角半径应逐次均匀递减(20-50)%,以使逐步接近产品圆角半径,但不得超过极限的拉深最小半径,若产品的圆角半径过小,即R凸。
1.5时可不用拉深系数m>0.8时可不用。
阶梯形件的拉深,原则上和有凸缘拉深一样,先把毛胚面积拉入下模,第一步拉出直径d1,第二就以d1为凸缘,拉出最小的阶梯,由小到大,由下到上。
锥形件的拉深,原则上和阶梯形拉深一样,先把毛胚面积拉入下模,第一步拉出直径d1,第二就以d1为凸缘,将锥形段分成若次拉出来,从上到下,从大到小。
锥形件度数不大时可以先拉成直身,之后再整形出锥形。
替代传统电镀工艺简单只需浸泡
各类阀体、阀芯、接头、仪器仪表外壳、表盘指针、陀螺、螺母、螺杆、垫片、型材;加强板、空速管、整流罩等防锈、防蚀、强化的零件。
汽车工业中利用催化处理后的零部件耐蚀、耐磨性能增强,可用于形状复杂的齿轮、散热器、喷油嘴、制动瓦片、减震器以及汽化器、万向节、散热片、仪表盘、指针、各类管、控件、接头、垫片、螺杆、螺母等。
由于利用催化处理的表面对含硫化氢的石油和天然气环境,对酸、碱、盐等化工腐蚀介质有优良地抗蚀性,所以在采油设施、管道及各种阀门、泵壳、工业设备、热交换器、轴、套、管、叶片类及在野外防锈的器材有着广泛的应用。
纺织刮板、送料导杆、锭子棘轮、纺织针、喷丝头等需要防锈、增加光滑性和不粘着的零件。
5)、五金、模具、食品、医药及其它方面:。
锁扣、锁壳、安全链、钥匙挂件、门踢脚、窗插销、窗框、风钩、防盗门、起子、板手、量具、平板、注塑模、铸锌模、挤塑模、印刷轧辊、装罐机械、镊子、剪子、盘子、电视天线、雷达天线、洗衣机壳、电冰箱壳、电风扇叶片、网罩、缝纫机零件、自行车零件、手表壳等。
6)、能在塑料等非金属表面实施催化,融装饰与实用于一体。
(2)、利用环保型表面合金催化液加工产品。
人工工资:3人×20元/天人×1.590元。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塑胶模具中预硬料和加硬料的区别的介绍了,连续拉深带料设计要点~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