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

博主:adminadmin 2022-10-05 04:30:01 条评论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文导读目录:1、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2、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3、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设...

今天给各位分享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导读目录:

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

1、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

2、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

3、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设计T10钢的淬火与回火(15页)

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

  3.流动性不足产生的缺陷:形成的晶粒将充型的通道堵塞,金属液被迫停止流动,于是铸。

  4.提高流动性的措施(简答):浇注温度浇注温度对合金充型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注温度越高,合金的粘度下降,且因过热度高,合金在铸型中保持流动的时间长,故充型能力强,反之,充型能力差。

  充型压力砂型铸造时,提高直浇道高度,使液态合金压力加大,充型能力可改善。

  压力铸造、低压铸造和离心铸造时,因充型压力提高甚多,股充型能力强。

  5.既然提高浇注温度可改善充型能力,为什么又要防止浇注温度过高。

  答:浇注温度过高,铸件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粘砂、析出性气孔、粗晶等缺陷,故在保证充型能力足够的前提下,浇注温度不宜过高。

  6.合金收缩经历的3个阶段: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

  固态收缩是线收缩,三维方向尺寸减小,产生内应力。

  7.缩孔:(1)位置:它是集中在逐渐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

  位置:画等温线、画最大内接圆、用计算机凝固模拟法。

  (3)如何消除缩孔:顺序凝固,顺序凝固是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通过安放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

  8.热应力:(1)热应力使铸件的厚壁或心部受拉伸,薄壁或表层受压缩。

  越大,合金线收缩率越高,弹性模量越大,产生的热应力越大。

  (2)去除热应力的方法:采用同时凝固原则可减少铸造内应力,防止铸件的变形和裂纹缺陷,又可免设冒口而省工省料。

  9.时效处理:对于不允许发生形变的重要件必须进行时效处理。

  天场地半年以上使缓慢的发生变形,使内应力消除。

  人工时效是将铸件加热到550650摄氏度进行去应力退火。

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

  有一种加工就是利用水作载体,带动金刚砂来加工零件的,就是一种喷砂。

  喷塑是为了提高防腐蚀能力,与喷砂结合更好,主要是因为结合力提高了导致质量提高。

  氮化包括气体氮化、辉光离子氮化和软氮化,软氮化是一种通俗的叫法,严格的讲,软氮化是一种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主要特点是渗速快(2-4h),但渗层薄(一般在0.4以下),渗层梯度陡,硬度并不低,如果是液体氮化,硬度甚至略高于气体氮化。

  气体氮化可以做到深渗层,它的硬度梯度缓,比软氮化承受的载荷高,外观漂亮,缺点是周期长,表面有脆性相,一般要有一道精加工(加工余量很小,一般1丝到2丝)。

  辉光离子氮化有气体氮化的优点,在0.4㎜渗层以下,渗速比气体氮化快的多,而且表面不会有脆性相,可以局部氮化,缺点是成本略高,对形状复杂或带长孔的工件效果不好。

  变形方面应该是辉光离子氮化变形最小,实际中相差很小,很多时候几乎一样。

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设计T10钢的淬火与回火(15页)

  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

  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

  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

  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

  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

  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

  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

  根据冷却方法,淬火工艺分为单液淬火、双介质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4类。

  回火温度范围为150-250摄氏度,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钢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但内应力和脆性降低。

  主要应用于高碳钢和高碳合金钢制造的工具模和滚动轴承,以及经渗碳和表面淬火的零件,回火后的硬度一般为58-64HRC。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淬火产生的马氏体保持不变,但是钢的脆性降低,淬火应力降低。

  主要用于工具、滚动轴承、渗碳零件和表面淬火零件等要求高硬度的零件。

  回火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细粒状渗碳体(FeC)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

  中温回火能获得较高的弹性极限和韧性,主要用于弹簧和热作磨具回火。

  高温回火组织为多边形的铁素体(ferrite)和细粒状渗碳体(Fe3C)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

  高温回火为了得到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等性能的均衡状态,主要用于重要结构零件的热处理,如轴、齿轮、曲轴等。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金属铸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凝固性、收缩性、吸气性的介绍了,常用金属表面处理方式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